通胀情况下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研究
2017-05-08邱风义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消费指数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通货膨胀情况日益严重,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拟通过分析通胀情况对成本数据信息失真的现象,通过分析其失真的原因所在,从而引出如何在通胀情况下对成本数据进行适当的调整、校正,以达到消除通货膨胀对成本数据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固定资产;财务报表;会计信息
一、通货膨胀的概述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是总的物价水平以不同的形式(或公开的或隐蔽的)持续上升的一种经济现象,也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即是一个货币持续贬值的过程。
二、通货膨胀下会计信息扭曲原因分析
(一)通货膨胀违反了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的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物价水平的变动,货币成为一种不统一的计量尺度,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及其现行价值。如固定资产按购建时的价格作为其历史成本入账后,长期保持不变,直到报废为止,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早已背离其现行价值。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传统会计计量属性的不足之处。
(二)通货膨胀违反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它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从长期来看,如果币值变动的幅度小且变动的频率低,可以近似地认为币值是稳定不变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价值不断下跌,货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物价水平不断升高,由于不同时期的货币对应着不同的购买力,如果仍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其结果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货币币值的实际变动否定了会计理论上的币值不变假设。同样是100元,在期初和期末的货币购买力会有很大的差异。
(三)通货膨胀违反了配比原则
在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下,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按出售时的价格取得收入,其计量的基础是现行价格,而销售成本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价值,计量的基础是原始交易价格,在币值稳定的条件下,销售收入减销售成本以后的收益,基本上符合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原则,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价的货币性项目期末金额是以期末购买力水平表示的,而非货币性项目的期末金额则是以取得时的货币购买力水平表示的,二者不配比,因此按照不同时点的货币购买力水平表现出的各项目的数字之间的加减也就没有了意义。
三、通货膨胀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对固定资产的调整
1.对固定资产进价及折旧按重置成本计量
重置成本是指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按现行价格购置与现有固定资产相同或类似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采用这种会计模式,要求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现行成本予以调整,再计算出现有固定资产由于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尚未实现的利润或损失。由于重置成本是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能够反映市场的实际情况,所以重置成本可以解决通货膨胀条件下成本补偿不足的问题。
2.固定资产折旧处理宜采用加速折旧法和平均贴现法
采用加速折旧法和平均贴现法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使折旧额与实际消耗的价值水平相当,减少因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损失,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平均贴现折旧法是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以固定资产原值与净残值现值的差额为计算折旧的基数,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等额分配成本的一种计算方法。通货膨胀在我国国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折旧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处理的影响,加快企业的资金补偿,加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但由于通货膨胀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出台相关法律措施前,上述方法的合法性还有待于法律法规的规范。
3.对固定资产的决策
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等量的投资成果需要比物价平稳期大得多的投资成本,并大大增加了投资的财务风险,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占用资金大,建设周期长,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所以要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在通货膨胀下,建设年限越长,则建设费用上涨愈多,项目建设费用也就越来越大,到时不但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过计算资产的净现值决定是否进行投资。此时方案的净现值已经小于零,所以必须放弃此方案,否则将无利可得。从计算中可以看出,由于有了通胀的影响,有时一个本来可以接受的项目将变得无法接受。
(二)对存货的调整
1.对存货的流动计价方式采用后进先出法
对于企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中虽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但同时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目前会计界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第一种建议,即销售成本和库存成本同时调整,有“双重配合法”和“指数调整法”。另一种建议主张对于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均分别按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计算,再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以调整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进而调整净收益。还有一种根据重置成本模式派生出的重置价格作为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计价基础。还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等。不过目前实务界大多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
2.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为了减少因材料上涨所遭受的损失,企业可以在现金流量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提前购买囤积一定量生产必需的原材料。因为通货膨胀期间,库存带来的费用有可能要远低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而且增加适当的存货可以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实现均衡生产,防止发生意外,从而使企业经营更加具有弹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对财务报表的调整
1.按照一般物价水平调节财务报表
①将资产负债表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②调整非货币性项目的账面金额。③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④编制按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反映的财务报表。
2.添加财务报表附注资料
运用会计报表附注消除部分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降低了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可比性,同时也降低了其有用性。为了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可以采用一些补充方法(如括号、附注等)部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综上,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核算影响程度显而易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通货膨胀发生时,采用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既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也不能使货币和实物资本得到维护,无法维持生产经营能力。希望通过本文,对通货膨胀下的会计信息核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辉.通货膨胀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1(4)
[2]金永利;金静静;高健;.通货膨胀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及调整[J].商业会计,2011(01)
[3]肖红.浅议通货膨胀条件下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J].会计师,2011(04)
作者简介:邱风义(1981.2-),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机床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財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