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学做人
2017-05-08刘文花
刘文花
摘 要: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新教材在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课文内容根据课标和培养学生的需要新增了部分课文。这些课文读来通俗有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语文课程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時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学做人的重任。
关键词:新版教材;新课文特色;学习做人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无论哪一学段的语文课程都担负着教给学生字词基础知识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予学生为人处世方法的责任。所以,语文教材在选择内容时,都要兼顾学习知识与育人两个方面,既要满足学生在相应学段的知识学习要求,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发挥育人功能。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新教材在2016年秋季投入实际使用,内容安排在坚持以基础知识为重中之重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语文的育人特色,新增课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性的美好复杂,每一篇课文里都蕴含一个舞台,不同的演员根据内容演绎着不同世界不同的人。为七年级学生初涉世界、初步理解人性打开了通道,引领他们在掌握必要且丰富的知识的同时,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下面选取部分新增课文内容,从教者的角度以自己的看法浅析文章的编入意图及简要的教学建议,期冀能与同行老师交流,力争最大限度地使用教材。
《窃读记》是著名作家林海英女士的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已被多次选入其他版本教材及相关的语文读物中,是一篇读来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文章。同时,这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篇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节选的学习内容,在七年级中将全篇收入教材学习,足见它的可学性,作为一篇阅读课文学习很是恰当。文章以“我”为主线,运用大量的内心语言表现小时候的“我”因为条件不好买不起书但十分渴望读书,所以到书店看书但又怕书店老板发现被驱赶,在害怕和不安中贪婪地读自己喜欢的书,内心描写十分真实,将“窃”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种“窃”让人爱怜和同情。
既然是阅读课文,重点就在于让学生读。“我”的“窃”读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买不起书,以今天学习课文的学生来看,这种情况有些不能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我”恰恰相反:“我”渴望读书但买不起书,学课文的学生买得起书,但并不一定想读。所以在阅读中应着重让学生读出“窃”的意味,着力表现我“窃”的害怕,或是担心书店老板的驱赶,或是内心担心被发现的忐忑。内心描写部分可以反复读,也可以将课文作为一个剧本来表演,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我”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学生与“我”的年龄相当,让学生与“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不管是在什么条件下,都应该多读书。学习语文更甚,“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每一篇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作者的心血之作,通过多读,可以与文章背后的作者对话,欣赏作者以文字的方式展示的内心世界。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他一生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鞠躬尽瘁,无暇教育儿子又怕自己的孩子不能成人,于是在临终时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聪明的代言人,学生通过影视剧或书籍对他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也能说出几个相关的歇后语。文言文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胜在文章内容短小精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从而着重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为父之爱,有对孩子的不舍,更多的是殷殷期盼,读来让人深感父爱的伟大。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的懵懂时期跨入青少年,需要正确的人生指引,而语文课文给了他们很好的忠告:《植树的牧羊人》在文章开头就教给学生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方法,那就是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穿井得一人》中,由故事开始打出一口水井后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由于人口讹传,最后变成了“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意在通过故事告诉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各种人说的各样话,应仔细辨别而不能轻信,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从而教给学生辨别真伪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几篇与动物相关的文章,比如,梁实秋的《鸟》,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将与动物之间的趣事用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同时抛出自己思考的与人相关的问题,所有的现象最后回归到本质上那就是思考人性、讨论人生。用篇幅冗长的说教为学生普及“做人”,学生学来不一定入心过耳,通过语文课文指导学生在学习分析中懂得道理并逐渐积累,能够在读书中了解人生的一个角度,理解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体现语文课程润物无声、从细微处入手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赞可夫.教育与发展[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51.
[2]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13.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