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17-05-08张俊飚张露
张俊飚 张露
推动“互联网+绿色食品”的营销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降低绿色食品的交易成本,有效提高市场推广效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并将其作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还强调要“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这种目标要求和任务导向,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紧密契合,彰显了党和政府决策层对于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绿色消费、绿色产业发展问题的高度关切,显现出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未来将会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和优质的发展环境,并由此形成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为顺应我国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的新要求,以及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不断强化的新趋势,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了9500多家,产品数量超过了2.31万个,绿色食品国内销售额达到了5400多亿元。在“十二五”期间,上述三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8%、6%和18%,顯示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同时考虑到我国基数庞大的消费人群以及巨大的绿色农业发展潜力,在可预见的未来,绿色食品产业将会成为引领我国农业发展的支撑产业,购买绿色食品也必将成为消费时尚而被广大居民接受并衍生成为生活消费理念。
同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保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迄今为止,因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而实施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的农田、林地、草场和水域面积已经达到了2266.67万公顷,由于绿色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特别强调农药、化肥的减量使用和投入品的严格控制,使得绿色食品生产在遏制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绿色食品的价值逐渐得到了市场的发现和认可,产业链得以延伸,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绿色食品已经成为我国优质农产品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政府主导的公共品牌,其公信力和认知度不断提高。根据对国内大中城市消费者的抽样调查,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已经超过了70%。
虽然发展的成绩较为显著,发展的前景也十分乐观,但客观分析,在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认知的现实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来予以化解。
第一,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价值认知不够全面。由于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给居民心理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挫伤了消费者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信任与信心,并由此推动了绿色食品的奋起而渐渐进入公众视野,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但是,一方面由于重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赖依然需要较长时间;另一方面,各界对于绿色食品的认知往往过分侧重于安全和健康,忽略了其环保、节能减排等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态价值,导致绿色食品的消费市场没有达到预期规模,绿色食品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应该通过大力加强绿色教育和环保宣传,培育公民的绿色消费理念,提升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价值感知,引导大量潜在消费者转变为实际购买者,以此来进一步挖掘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需求潜力,扩大产业规模,促进未来绿色食品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销售渠道不畅通,没有摆脱“酒香不怕巷子深”等传统营销思维。我们常常看到绿色产品会陷入“种得好”“长得好”而“卖不好”“卖不出”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对市场培育的投入和建设严重不足,从田地到餐桌的供应渠道环节缺失,忽略了营销渠道的构建,市场需求和供给严重脱节,可谓是“好酒”藏于屋中却无人知晓。在今年“两会”上,来自黑龙江省的人大代表王金会就表示,抓好绿色食品的营销建设对于塑造产品的公共品牌形象至关重要,也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关键所在。各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建立绿色食品区域性销售网络中心,以及联合各大电子商务公司,多渠道打通绿色食品的销售路径;还可以推动“互联网+绿色食品”的营销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降低绿色食品的交易成本,有效提高市场推广效率。
第三,管理机制不完善,公众对于绿色食品品牌认证的判断能力不足。目前,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还处在发展之中,相关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市场上打着虚假“绿色食品”名号的假冒伪劣产品招摇过市的现象不时发生,由此造成了鱼目混珠的混乱现状,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市场信誉和品牌形象。此外,系统化的绿色标准推广与宣传力度较弱,现行的具有多层次和多元化特质的食品安全标准,容易造成公众视听上的混沌而影响对绿色食品的价值判断和购买选择。由此,加大立法和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绿色食品产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对于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可通过构建一体化的标准体系,完善绿色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建立绿色食品安全宣传推广平台,提升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能力等,来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不断升级。
第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绿色食品生产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由于既往的农产品产量目标追求和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施用强度的过度依赖,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导致土壤污染和质量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损害严重。根据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数据,在全国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中,来自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cOD)达到了1102.4万吨,占到了排放总量的50%;此外农业所产生的氨氮排放量达到了75.5万吨,占排放总量的31.6%;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这种优质农业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日趋稀缺情况的存在,给绿色食品生产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而绿色食品产业所承担的修复和保养农业生态功能,使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双重约束下的绿色食品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为此,政府部门应抓紧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业补贴机制,降低农户绿色生产的成本压力,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税费减免等多种措施的实施,来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国际贸易程度低,出口遭遇阻力大。国际贸易发展程度通常是一个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2014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总额达到了24.8亿美元,是2000年的6倍多。但与当年全国食品出口总额589.14亿美元相比,所占比例刚刚超过4%,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受到近年来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品而提高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从2012年到2014年,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金额逐年下降,年均降幅达到了11.3%,显示了绿色食品出口形势十分严峻。究其原因,刻画出我国绿色食品标准较低的问题。虽然就标准本身而言,我国AA级绿色食品的相关标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设立的有机食品标准,具备了充分了的国际竞争力,但占我国绿色食品生产总量90%的A级绿色食品,则由于标准较松而难以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条件和要求,也由此严重约束了我国绿色食品的整体竞争。为此,深化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是绿色食品产业对外贸易发展中迫切需要加强的一工作。
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是当今最大的民生工程。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仅满足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契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只要认知了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确立了解决问题的因应之策,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将会迈上更高的台阶,走向更大的舞台,也必将成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