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大运河”校本项目中渗透学科知识
2017-05-08韩笑张孟
韩笑 张孟
一、校本项目学习的背景
传统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局限,在其所处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无法感受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传统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发展需求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开始出现,教师结合本校特点对传统课程进行改进创新,将多种课程形式进行融合,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内校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能力及情感的发展需求。教师与学校将教学的焦点放在以学校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为目的的课程上,由此,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得到关注。
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础,教师通过研究讨论对课程进行改进或者创新,以校本课程为载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乡土课程以学校本土的地方文化、环境为背景,进行课程设计,乡土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入。教师不仅要将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相结合,还要将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学生能力及素养的真正提升。同时,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加深对知识以及地方文化的认识。
遗憾的是,一些现行的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没有过多地关注,更多的仍是将焦点放在课程以及教学上,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项目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需要校本课程、乡土课程以及项目学习相结合,通过校本课程与项目学习的整合,校本项目学习可以辅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在校本项目学习中,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则是以学校的课程以及学科知识为主,以地方文化为背景。在教师充分地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在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感受学科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浓厚的人文情怀。
二、“探索大运河”校本项目设计
设计该校本项目的初衷是为学生提供了解学校及乡土文化的平台,因我校地处北京市郊,与学校及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运河成为校本项目的首选学习对象。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以及学习经验不足,为了丰富学生的相关经验以及认知,学校开展校本项目活动——“探索大运河”,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加深对生活以及学习的认识。
(一)研究五河交匯现象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与其生活以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要学生从现实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且教师要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课外的相关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校外资源与课程进行恰当的整合,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1.项目知识储备。
对于运河地理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首先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对于运河形成的过程、缘由有初步的了解,学生通过翻阅相关的地理资料、教科书,对与运河相似的河流的形成过程进行学习,了解运河是由五条河流交汇而形成的,这五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和运潮减河。学生对于运河的形成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五条河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仅仅是依据教材上所展示的有关河流的形成过程类比运河的形成过程,那么学生对于运河形成原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测量进而验证自己的猜想。
2.项目活动。
学生由教师带领分成5-6人的小组,每组组长进行组织管理工作。到达大运河,学生开始观察五条交汇的河流,并根据之前查询的相关资料对运河进行实地考察,以验证自己假设的正确性。
在丰富了对五河交汇的认识之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现场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地理环境,进行五河交汇图的绘制,加深对五河交汇的认识。教师在学生进行考察与绘制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讲解,并协助学生进行五河交汇图的绘制。
3.项目意义。
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对五河交汇的知识进行学习,也体验了如何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进行的探究对象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实践,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生活热情以及对于自己所处地区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了解五河交汇的现象以及原理后,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存也更加丰富,通过地理老师的引导和协助,学生对运河的认识逐步深入,在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时,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带人生活中。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对于运河的形成——五河交汇有了直观的感受,对河流形成的知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探索大运河历史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历史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探究、学习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探索大运河”校本项目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使学生对运河历史进行研究的同时,逐步建立全面的历史观,并且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1.项目知识储备。
项目开展之前,历史教师先对运河的历史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运河历史发展的相关资料,解读运河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运河发展的历史过程。
通过对自己收集资料的补充,学生了解到从春秋后期开始,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大运河的历史发展由此开始,其问的几千年,大运河经历过改朝换代,经历过兴盛,也受到过损坏,直到清末,由于战乱,运河失去航运能力,漕运使命从此终止。
2.项目实施。
学生由教师带领参观运河长廊。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查询历史资料遗留的问题进行学习,此时,教师则主要进行引导以及解答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参观运河长廊结束,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绘制运河历史发展历程图。在绘制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以及运河长廊中记载的史料进行整合,将运河历史发展的历程清晰地展示给大家。
3.项目意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历史教学要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教师以时间为线索对运河的历史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于运河的产生、发展到衰落有了一个连续的认识。学生对运河发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运河发展、变迁、衰落的每一个独立阶段,同时,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也逐步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且学会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
(三)测量大运河河宽
学生对运河的认识逐步深入,测量运河河宽的实践活动也开始实施。数学教学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以及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思维以及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1.项目知识储备。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全等、相似等相关知识,因此在进行实际测量之前学生为测量河宽提出四种方案:
(1)直接测量法:对两岸的大桥直接进行测量,所测的桥宽即为河宽。
(2)利用全等三角形:做一条与河宽一样长的线段,构造三角形全等,通过计算得出河宽。
(3)利用相似三角形:在河的两岸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关系,求解河宽。
(4)利用相似三角形:此方法不同于方法(3)的是,仅需利用三角板与河宽构造相似三角形,已知三角板各边的长度从而进行河宽的求解。
2.项目实施。
实施过程中,学生测量需要的工具包括:皮尺以及教师用教具30。直角三角板。工具准备完毕后,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在现场进行实地測量,通过利用皮尺以及30。直角三角板获得计算河宽时所需要的数据,利用有效数据求解河宽。此时,教师在学生测量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随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协助各小组检测获得的数据是否有效,并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结论。
3.项目意义。
活动中,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等知识测量河宽时发现,数学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图形与符号,而是能够利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学生进行运河的实际测量时,不仅对数学的学科知识进行巩固与深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进行河宽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此时学生需要依据环境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改进。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其思维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也得到了提升。
三、反思和分析
学生在实际操作时,不仅体验到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还学会如何进行探究、如何学习以及如何使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地理与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相关的学科知识,还包括其中渗透的人文素养。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对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大运河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使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国家有足够的热爱。而数学作为自然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严谨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项目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恰当地运用于项目学习中。提出测量方案后,学生选择并确定方案,再进行观察、测量,学生对测量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能够被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五河交汇图的绘制要求学生对于五条河流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的河流交汇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学生在进行绘制时,要依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对五河交汇图的框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绘制的准确性;对运河的历史进行探索时,学生不仅要考虑各个时期的发展,各个朝代的衰落,还要了解不同朝代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运河发展的影响;测量出现误差时,学生需要反复测量数据,求得平均值,从而减小误差,使结果更加准确,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并不仅仅是局限于书面,而是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获得了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项目学习关注的是生活情境和文化内涵,因此,校本项目学习更加希望做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吸收知识并进行创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每个学科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索以及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同时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恰当地应用,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体验不同方案所得的结果,对比其准确性,分析不同方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在分科教学的背景之下,各学科的知识融合性低,教师对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关注度较低。而校本项目学习为达到不同学科课程进行融合的目的,其实施对地理、历史以及数学课程进行了整合。项目学习要求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的同时开展实际操作,校本项目学习在此过程中渗透学科知识,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解惑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