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亦英雄
2017-05-08李思潮
李思潮
书店里的“莫言专柜”还在,狂热的购买者却日渐稀少。柜台前的海报上,“诺奖”二字远比“莫言”更加鲜红、扎眼。
这一场景似乎就是一个隐喻:我们这个社会关注和聚焦的,是一个人所获得的“荣誉”,而非那个“人”本身。
在一个竞争激烈、利益主宰一切的社会中,“第一代表着成功,第二意味着失败”早已根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几乎成了一种精神鸦片,让许多人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诚然,“第一”是超群的別名,但这“第一”或最高荣誉就如同行车时的最高时速,水到渠成时或可达成,而以此为目的一味添油加速,却有可能导致车毁人亡。
记得几年前,韩国爆出了生物科学家黄禹锡的造假丑闻。黄禹锡的研究进展就像一列提速的高铁——国家配给他精英科学家团队及巨额资金,许多热情高涨的韩国人自愿捐献干细胞供其研究。这一丑闻应该说绝不是黄禹锡一个人一时的愚昧,而是全社会对“诺奖”的迫切期待,所引发的急功近利之心凝成的合力对黄禹锡的一次“谋杀”。
好在,事发不久首尔大学即公开道歉,韩国人亦将这一天定为“国耻日”。其实,这不止是韩国的国耻,更值得一个时代深思。
在每一场角逐和输赢的背后,都是人性的比拼和展露——当我们只用某某奖项、某某荣誉去填充一个人的人生简历,估算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贡献的时候,就暴露出我们完全扭曲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方面,许多媒体都以名次、荣誉为考量人生最沉重的那枚砝码而误导着公众的价值观,使得公众愈加关注名誉,忽略浮名之下的“人”的本身。
有位评论家说过:“不得‘诺奖并不代表中国当代文学一无所成,莫言获奖也不说明我们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对文学的关注。”诚哉斯言!
我们应当去热爱那些极尽努力却名落孙山的人,去关注那些荣耀光环下的无奈与辛酸或失败阴影里的挣扎与闪光,去关注那些被成串的毁誉所淹没了的“人”。也许,这能让我们这个社会多一点人情和暖意,少几分压力和算计。
(指导教师 王淦生
编 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