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灵迭代
2017-05-08张明萌
张明萌
“我跟社会没有那么强的疏离感,我可以树立生活,可以面朝大海,但那个不够有趣,或者说那个生活什么时候都来得及,但你一旦被社会抛下了,那班车就永远搭不上了”
花花绿绿的舞台上,张泉灵起身结辩。这一期的辩题是“要不要为自己的孩子定制完美人生”,她选择了“要”。和前几期一样,她的论述中出现了具体案例——2015年1月9日,第一例定制婴儿出现;详细数据——婴儿母亲有一种遗传性乳腺癌基因,最早发病出现在27岁;科技词汇——基因编辑、UI升级。棕色民族风连衣裙并没有改变张泉灵的风格,她一开口,依旧是身着正装的央视女主播,知性、严谨。
马东邀请张泉灵担任《奇葩说》导师时,她已从中央电视台辞职一年半,身份由主播变成紫牛基金合伙人。重新拿起话筒讲话,她有点担心。面对天然兴奋、驾轻就熟的事,她本能地警惕,但她迅速找到了答应的理由:好奇心。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什么?这是她新职业的责任,紫牛基金二期投资会涉及泛娱乐和体育,连续三季霸占网络第一综艺的《奇葩说》极具研究价值。
《奇葩說》不太容易适应,尽管张泉灵已经在预告片里化身何仙姑和马东啃鸡腿,并接受了节目组给她的着装定位,“穿得像少数民族跳大神的”,但要和“张牙舞爪”的选手愉快地打成一片,还需要一些时间。在她的评价体系里,这个时间是六场录制,她认为这之后自己融入了这个场子。
张泉灵是自信的,北大毕业、入职央视,第一部片子就拿了奖,三峡拆迁、汶川地震、神七升天都能看见她的身影……她在国内最大的平台观察这个国家的重大事件。经验告诉她,世界不过是这个样子。快速理解、快速自洽,记者生涯定制了这两个重要的能力。当潮水转向,她转身进入创投界,开始生命的后半段,一个嘴里充满着创投词汇的张泉灵开始更新。
“名人转身,不能失败。你有了更大的自驱动力,至少不想输得很难看。”如果把自身比作产品,转行则是一次彻底的“迭代”。
张泉灵最怕斜坡和速度,七年前,丈夫拖着她去滑雪,她不得不一次性面对人生的两大恐惧。站在雪道上,她开始试着控制速度,再试着掌握技巧。恐惧还在,但竟然也能享受到滑雪的乐趣。
迭代大概从那时就开始了。
消灭野心
张泉灵自认是一个标准的上海人,生于弄堂,长于石库门。门里七户人家,29口人,人均居住面积不足四平米,共用一个水龙头。早高峰半小时像一场战争,这家上班、那家上学,这家刷牙、那家洗脸,全都指望着那个水龙头。她学会了上海人的“识相”——接一杯水,蹲边上刷牙。
北上求学,她受到了外地人对上海人最高的赞美:“你不像上海人”,她的翻译是“不计较”。识相和不计较在她身上碰撞,形成一根线,线的左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右边是做一件事情,不光自己舒服,还要想想对方舒不舒服。有时这个赞美来得让她不舒服,事情小到在一个饭局上,她能喝两杯,酒肉落肚,对方说,你不像个上海人。“他给上海人打了个标签,没有人喜欢被打标签。”
不过她已经习惯了标签,一同习惯的标签还有另外两个:北大才女、美女主播。“你得认账,有些事情你做过,有些平台你待过,你就有这个标签,你就得认这个账。”
张泉灵原本想当律师,却选了个和律师没什么关系的德语专业,到了大三参与中央电视台和北大联合举办的《中华文明之光》,节目一百五十多集,需要到全国各地追溯中国的历史发展。在北大叶朗教授的带领下,张泉灵接触到汉代和唐代陵墓雕塑的知识——狮子雕塑为什么有强健的胸肌、汉代为什么浮雕多于圆雕、潜藏其中的民族精神是怎样的……“记者这个职业太好玩了,你永远在见新鲜的人和新鲜的事情”,律师的梦想被她扔到脑后。毕业遇上央视招人,她成了《中国报道》的记者。
《中国报道》旨在关注中国正在发生的新兴事件,并由权威专家解读。张泉灵在这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第一个报道关于无形资产。那是1997年,有人给《三毛流浪记》做了一个评估,认为它值5亿,张泉灵需要向观众介绍怎么评估无形资产。“这是很早的IP概念。”她说。第二个报道是中国第一波国有企业改制,怎么改制员工持股,怎么比对资产……第三个报道是社会保障房如何建设。在一个个宏大命题中,她打下了经济学基础。“当时的目标是向世界报道中国,我在那个栏目干了三年,那三年比上个大学牛掰多了。永远是中国最核心、最权威的专家在给你解释新的事情,在学校是学不到的。”
三个选题做完,张泉灵就去了三峡,她赶上了第一次大坝截流,往后三峡清库爆破、长江第二次节流她都在。清库时,老县城要炸掉,迁走的老百姓回来看到房子被一一爆破,满脸故土难离。宏大命题下的微观命运摆在她面前,她感受到了世界的复杂性,“每个人站在自己角度都有合理性,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价值观——包容性。你不当记者,可能有类似的概念,但你不会感受这么真切。”
新鲜世界迎面而来,选题一个接一个,好奇野蛮生长,经验与名望齐飞。工作一年多,张泉灵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我第一个节目就得奖了,是不是当一段记者就要去当主持人,之后变成制片人,再变成主任?这样的职业规划被她视为“野心”,“野心是你有很明确的目标要做成什么。”一年之后,这样的野心开始消退,自我和解的理由是:“如果把新闻作为终身事业,自己已经在一个最好的平台,有足够的空间和发展。如果做一辈子,这么着急的心态要出错,很快到了最好的平台、最好的位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是吗?”
进一步的自我开解是:“人生只有大目标和小目标是不受别人干扰的,大目标是我想做新闻,你想做就去做;小目标是这个礼拜解决镜头逻辑,想干就能干。什么事情会受干扰?我要得奖。你觉得好,别人未必觉得好。我要当制片人,你说了不算。所有我说了不算的事情都不需要成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