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复习”真正发生
——“100以内加减法复习”一课的实践与思考
2017-05-07
众所周知,复习课难上,因为复习课既不能简单重复“炒冷饭”,也不能“题海战术”满堂练,我们需要引领学生回顾并梳理知识、形成体系,根据实际查漏补缺、拓展延伸,从而真正达成温故而知新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复习真正发生呢?下面,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一课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课堂实践
一、新课导入
揭示课题: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 (板书:复习加减法)。
二、新课展开
1.基于错例,查漏补缺。
(1)出示学生完成的计算题(前测题),请学生说说哪道题比较容易做错。
①3+46= ②45+39=
③84-28= ④90-76+19=
(2)展示学生的作业,逐题评价:哪一个竖式正确,并说说理由。
交流:第一题数位没对齐,第二题数字抄错,第三题忘记退位,第四题第一个竖式漏了一步,第二个竖式忘记写答案。
(3)归纳小结:请做对的同学总结一下正确笔算加减法的经验(板书: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退一当十)。记住这些法宝可以让我们的笔算正确。
2.巧用方法,算得更快。
(1)打气球游戏:有A、B两个气球,哪个得数大,就在学习单上把哪个气球的字母圈起来(如图1所示)。
(2)逐个出示气球,让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全屏出示气球,逐题校对。你们是算出来的还是有其他办法?说说你的好办法。
图1
(4)出示特大号气球(如图2所示):想一想哪个算式的得数大?为什么?如果想让B气球大,括号里面怎么填?如果想让A大呢?
图2
(5)小结:看来有时用上巧办法,可以让我们的计算速度更快。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45+39可以解决哪些生活实际问题?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前测收集来的题目(如图3所示)。
图3
讨论:前两题为什么都用加法计算?(板书:求总数)第三幅你看得懂吗?(板书:求较大数)
(2)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可能与哪个算式有关?
都是用84-28计算吗?为什么第四道不是?怎么修改一下就是了?
出示修改之后的题目:一捆电线84米,用去28米,这捆电线还剩几米?
说一说,这些题目为什么都可以用减法计算?(板书:求部分数,求相差数,求较小数)大家再想一想,哪一道题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太相符?有什么需要提醒编题的同学注意的?
(3)观察45+39=84和84-28=56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哪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同时用上这两个算式呢?老师也编了一道题,你能给它补上一个问题,使它需要这两个算式来解决吗?(如图4)
图4
出示问题: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没有上车?
小结:看来这些计算题还能帮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作用可不小。
三、练习拓展
1.自主选题,交流拓展。
(1)出示问题:这张表格中的一些数据看不清楚了,你能想办法解决吗?下面有三个问题,星级不同,你可以自主选择完成。
★二( )班的气球最少。
★★二(2)班有( )个绿气球。
★★★二(3)班有( )个绿气球和( )个蓝气球。
(2)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
★题方法预设:29+38+32 或 29+(38+32)。
★★题方法预设:100-21-49或 100-(21+49)。
★★★题方法预设:90-34-39或 34+3□+□9=90(列竖式思考)或90-9-34-30=17。
2.小结梳理,方法迁移。
(1)整理形成知识树。
(2)请学生谈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发现了算得又对又快的很多秘诀,摘到了知识树上的“智慧之果”,并且用上它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看来学好计算很重要,以后我们可以用上这些 “智慧之果”解决1000以内、10000以内的加减法。
课后反思
按上述教学设计,笔者尝试执教了这一节单元复习课,收获了以下几点思考与感悟。
一、发现真问题,让查漏补缺落到实处
要真正体现复习课查漏补缺的功能就必须基于教学实际,必须知道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因此对于学生前期作业的分析环节必不可少。在课前,我对全班44个学生进行了一次前测,前测题目如下:
(1)笔算:
①3+46= ②45+39=
③84-28= ④90-76+19=
(2)45+39这个算式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请你试着编一编,写一写;也可以用一幅图来表示这个算式的意思。
(3)84-28这个算式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请你试着编一编,写一写;也可以用一幅图来表示这个算式的意思。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两步计算题时容易出错;在解决问题时,对于部分与总数关系的问题比较熟悉,对于相差关系的问题比较生疏,所以前测题只有25.8%的学生编出了相差关系(求相差数、求较小数)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发现学生对用图表示算式的意义比较欠缺。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先围绕怎样“算得对”展开,通过出示前测的作业大家一起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出正确笔算的秘诀。在看算式编题环节,分类出示了学生编的部分与总数关系、相差关系问题以及线段图,开拓学生的编题思路,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建立起联系;通过呈现学生编写错误的题目、与实际不太相符的题目,帮助学生梳理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真正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二、建立真联系,让知识结构真正形成
复习课我们需要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起知识网,让学生经历梳理之后触类旁通。本节课我们通过45+39=84、84-28=56两个算式,将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算正确到用灵活”,充分体现算用结合的思想。通过寻找这两个算式间的联系,又将单元教学中连续两问的问题融入其中。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把用加法、减法计算的题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求总数、求较大数都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而求部分数、相差数、较小数都可以用减法计算,在归类梳理中明晰相互间的关系。同时,除了明晰数量关系,我们还根据前测中发现的学生画图能力不是很强这一问题,设计了根据线段图说说题目的意思这一环节,沟通“图”与“式”的关系,让学生感悟到画图策略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课的最后,我们设计了整理形成“知识树”(如图 5)的环节,整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算得“对”、算得“巧”来引领全课,并将这些方法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让知识结构真正形成。
图5
三、引发真思考,让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本节课在巩固笔算法则之后,安排了 “打气球”环节,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学习单,让学生独立记录比较结果。通过先让气球都“飞”起来,七八秒内上升消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独立完成以后,教师全屏出示6组气球,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快速比较算式得数大小的好方法。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紧接着教师补充出现了两个特大号气球75+( )与75+25,在比较究竟哪个算式得数大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从“根据算式45+39=84判断所编的问题对不对”,再到“根据实际问题选择算式”,将“不对的问题进行再改编”等任务,让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考,在不断的思辨中理清数量关系。在课的最后,我们设计了星级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从而实现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这类星级题的设计一方面让分层教学落到实际,另一方面也真正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