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馆馆藏葫芦形金耳环评述
2017-05-06施保宁
施保宁
【摘要】葫芦耳环是明代耳环最为流行的样式.其基本形制自元代继承而来,变化不大,但以添饰上盖和托座而显得更有意趣,种种工巧,各具匠心。南京市博物馆馆藏葫芦形金耳环运用累丝、焊接等多种制作工艺,精工细作,堪称明代金银细工的代表。
【关键词】耳饰 耳环 葫芦形 徐俌 明代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新石器时期,耳饰与项饰、腕饰等就已经成为原始先民美化生活的物品。史前时代的耳饰多以兽牙或石头磨制,后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出现象牙、金、银、玉、玛瑙等材质。耳饰样式也由简到繁不断发展,大致分为耳珰、耳块、耳环、耳坠、耳钉等。
耳饰是最能体现女性美的饰品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耳饰始终与妇女生活密切相关。贵族妇女墓葬出土的耳饰,美轮美奂,令人惊叹。唐代的耳饰实物发现较少,壁画上的女子或陶俑的耳上也几乎不见耳饰的踪迹。宋元以后,耳饰又兴盛起来。明清时期,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众多、形制各异的耳饰,使我们领略了金钿工艺的精彩以及中国女性曾独有的风姿与遗韵。
《明代耳饰款式研究》一文中提到:“在中国汉族聚居区,耳饰在观念上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时代始于宋,而真正在使用上达到普及的时代则要到明。在中国历代的正史中,明代是第一次把耳饰的形制纳入皇家服饰制度规范的,这也使宫样耳饰在明代始终为人们所钦羡和追仿。”耳饰形式多样,载于宫廷服饰典章。依身份品级之不同,礼服常服之有别,而择其佩戴。
本文介绍的这对葫芦形金耳环(见图1),1977年出土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徐俌夫人王氏墓。耳环通长6厘米,葫芦长3.2厘米,宽1.3厘米。耳环的上部为穿戴用的粗约0.3厘米细长弯钩,下缀一葫芦,葫芦的颈部有叶五片,瘦长形似蕉叶。叶片上方金丝缠绕,连接五个金珠。葫芦空心,束腰,上小下大,棱角突出,葫芦底部饰一钱纹。
明代金首饰的制作工艺,继承了前代传统技法,并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对葫芦形金耳环运用了累丝、焊接等多种制作手法,精工细作,反映了明代金首饰制作工艺的较高水平。并且其造型华美秀雅,生动飘逸,可以说是明代金银细工的代表之作。
据史料记载,墓主人徐俌,字公辅,安徽凤阳人,是明代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五世孙。他生于景泰元年(1450年)十月,卒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七月,享年68岁。成化元年(1465年)袭封魏国公,成化十五年(1479年)掌南京左军都督府事,奉祀孝陵。弘治九年(1496年)守备南京,掌军中都督府事。正德五年(1510年)七月加太子傅。自徐俌16岁袭封魏国公后的五十余年中,“家法严肃,内外斩然。”“待宗族姻党虽以恩而有节制,竞无敢挠法者。”“理国之忠,奉亲之孝,事神之敬皆天分,所独得而力行之”,深得明武宗赏识。徐俌死后,皇上“辍视朝一日”,加赠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谥庄靖,命工部治理丧事。其原配夫人朱氏和继室王氏并封魏国公夫人。徐达家族地位显赫,后世子孙大多显贵。1965年至1983年间,在板仓中山王墓园东西两侧曾发现11座徐达家族墓,2012年又集中发掘了数十座墓葬,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徐达第三子徐膺绪、长孙徐钦和五世孙徐俌的墓葬出土了墓志。
葫芦耳环是明代耳环最为流行的样式,其基本形制自元代继承而来,变化不大,但以添饰上盖和托座而显得更有意趣,种种工巧,各具匠心。明代耳饰可以分别作两类:其一耳环,其二耳坠。明王圻等编《三才图会》在“内外命妇冠服”一项画出“环”的式样,可以代表明代耳环的基本样式。耳环用作簪戴的细弯钩部分,明人称作为“脚”。典型的明式耳环簪戴起来弯脚露出很长,耳坠则否。耳坠则是一个开口的圆环,下缀可以摇荡的饰件。如明十三陵博物馆藏明万历神宗定陵出土的金环镶宝玉兔耳坠(见图2),明人称它作耳坠。耳坠簪戴不露脚,徐俌夫人墓出土的这对显然是为葫芦形耳环。除徐俌夫人墓出土的这对葫芦形耳环外,南京市博物馆还收藏有另外两对形制类似的葫芦形金耳环,分别出土于尧化门明墓和铁心桥明墓。
明初洪武三年,统治者发出关于首饰的禁令:“令庶民男女衣服、并不得僭用金绣锦绮芝丝绫罗,许用紬绢素纱。其首饰钏镯、并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妆饰。”又规定“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许用芝丝绫罗紬绢。”这种葫芦形耳环的特点是坠子为葫芦形,葫芦质地有金质、玉质、金镶玉、金镶宝石、银蜜金、银质。使得在明初朝廷对庶民服饰有着严格规定的时期,葫芦形耳饰也能广泛流传于各个阶层,上至皇后下至命妇平民都有佩戴。在记录明代严嵩父子被抄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记载了各色葫芦形耳环的名称,有金珠宝葫芦耳环、金光葫芦耳环、金摺丝葫芦耳环、金累丝葫芦耳环、金葫芦耳环等。这些名目繁多的耳环几乎都可以在各地明墓考古出土成果中找到相对应的实物。如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馆藏明代葫芦形金耳饰(見图3)以及江苏江阴地区明墓出土的三对葫芦形耳环(见图4),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明代耳饰。专家认为葫芦耳环与“头面”相配,是贵族妇女盛装时的必备饰品。
明代葫芦形耳环的流行来自于其造形本身的吉祥含义。葫芦自古就被赋予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意义。葫芦与仙道的关系非常密切,《列仙传》上的铁拐先生、文始真人、安期生、费长房这些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总是与葫芦为伍的,以致后来葫芦成为成仙得道的标志之一。葫芦籽是葫芦的种子,多籽的葫芦是子孙繁衍的最妙象征。在元明两代,后宫皇后像中多有佩此耳环,可见其主要意义在于绵延子嗣。由于“葫芦”与“福禄”读音相似,它又被视为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葫芦藤蔓的绵延则被寄予了祈求子孙万代的美好寓意。直至今天,葫芦的美好内涵依旧为人们深信不疑,在传统风俗中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