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文化中的乌鸦形象及其文化折射

2017-05-06李志文李圆圆李方歌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李志文++李圆圆++李方歌

摘 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文化各有千秋,乌鸦形象在中日两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乌鸦经历了从神鸟到凶鸟的过程。而在日本,乌鸦从始至终就被奉为神鸟。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文对中日两国乌鸦形象的不同之处进行了说明,分析了乌鸦形象在中日两国文化中的差异。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避免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尴尬与冲突。

关键词:中日文化 乌鸦形象 文化差异 传说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阳师范学院2016年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乌鸦,因其全身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故名。乌鸦嘴大而直,羽毛黑色,翼有绿光,多在树上营巢。常成群结队且飞且鸣,声音嘶哑。乌鸦是食腐动物,常常出现在腐烂的动物尸体周围。

乌鸦如同多面体,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既象征着预言,又象征着太阳与智慧,在一些地区则寓意黑暗与破坏。北欧神话中大神奥丁的肩膀上总是站着两只乌鸦,认为它们是噩运、死亡、魔鬼的化身。基督教认为乌鸦以腐肉为食,无视神灵的存在,与魔鬼一样邪恶,会带来死亡、瘟疫、战乱等噩耗。美洲印第安人认为短嘴鸦具有创造力,可驯化,象征着太阳。中国人主要认为乌鸦代表死亡和噩耗,日本人认为它代表亲情。本文将从文学与语言两方面来分析乌鸦在中日两国文化中的具体内涵。

一、乌鸦作为神圣之鸟在中国文化中的渊源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对乌鸦有着不同的情感。乌鸦有时被喻为祥鸟,有时则被视为凶鸟。

(一)太阳鸟形象

在中国,关于“乌鸦”物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篇》中又说:“日中有俊乌。”其中的“俊乌”即指太阳鸟。既然日中有乌,所以太阳也被称为乌轮。袁桷《扈跸开平次鲁子翬御史五十韵》中说“象御天街正,乌轮海现升”亦是见证。

乌鸦为什么会与太阳联系在一起呢?许多学者认为,古代先民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对自然的观察与想象。早先,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有限,认知能力不足,对日出日落、白天黑夜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人们对未知的事情充满恐惧,认为这些都是神的安排,以此来安定人心,所以古人多将生活中具有特殊本领的某种生物与强大神奇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让它与神进行沟通来保护自己部落的平安生活。在众多鸟类中,乌鸦之所以被选作太阳之子,也是有其必然性的。古人观察发现,乌鸦会故意停留在烟雾中,可能是利用烟雾杀菌的作用来防病治病,而其他鸟类皆惧烟火,因此古人认为乌鸦是与火有着神秘的聯系。再加上乌鸦全身漆黑,就如经火历练后的神鸟,古人就更倾向于乌鸦是火的化身。而太阳是世间最大的火,恰巧太阳中又有黑子,与乌鸦羽毛颜色一般,加上乌鸦又有“晨去暮来”的习性,载负着太阳东起西落,这一切都使得乌鸦成为载着太阳飞行的神鸟。

(二)神兆鸟的传说

早在商朝,就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鸟衔谷之神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这里所说的“大赤鸟”就是乌鸦。

我国藏族人民认为乌鸦是预卜吉凶的神兆鸟,在藏族文献中载有“乌鸦是人类怙主,传递仙人神旨。” [1]由此可见乌鸦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履行着神圣的使命。

满族也将乌鸦奉为他们的保护神。传说努尔哈赤就是在乌鸦的庇护下,躲过了敌军的追杀,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所以满族人祭的“索伦杆”①,不是祭天,而是喂乌鸦,祭拜本民族的图腾祖先。

乌鸦作为神之使者,传递神之旨意,也常在占卜中体现。早在西汉时期,就盛行“鸦卜”这种习俗。有人甚至还专门写出了乌鸦占卜的著作《阴阳局鸦经》,通过这种方法,乌鸦也被赋予了神力和预测吉凶祸福以及未来的能力,可谓是“神鸟”。

(三)慈孝鸟的代表

在汉代就有乌鸦是孝鸟的说法。《说文》中说:“乌,孝鸟也。”乌鸦因其能反哺而被称为孝鸟。汉代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注重孝道,教化百姓,至此乌鸦被伦理化、神秘化。[2]李密的《陈情表》中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私人的尽孝,大于对朝廷的尽忠。白居易的《慈乌夜啼》中说:“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声。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白居易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悔恨与哀伤。《增广贤文》中又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乌鸦尚有衔食喂母的情义,为人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乌鸦反哺”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在所有鸟类中乌鸦是最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鸟。

二、乌鸦作为“大不祥之鸟”在中国文化中的由来

乌鸦被称为大不祥之鸟的说法,在史前时期的历史资料中就有记载。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不断积累中,试图借助想象力来改造当时的生存环境,于是出现了解释自然的神话传说。“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乌鸦是大不祥之鸟的认识逐渐流传下来。

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大概还有鸟图腾崇拜在人们心中的淡漠。在汉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宗教思想的冲击,人们对太阳的信仰也逐渐减弱,承载着太阳寓意的乌鸦已不具有远古时期太阳鸟的神秘色彩。

在汉朝的文献资料中有关于乌鸦邪恶方面的历史记载。“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俯腐肉安能去子逃。”就是说战争过后,地上躺满了尸体,成群结队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那些无人掩埋的战士和百姓的尸体。面对这种状况,相信没有人会对乌鸦产生喜爱之情。

大体从宋朝开始,关于乌鸦是不祥之鸟的观念在中国又开始占主流地位。人们对乌鸦有强烈的反感和鄙视,甚至听到乌鸦叫,人们就会皱起眉头,有的地区甚至把乌鸦当成邪恶的代名词。在北宋时期,乌鸦的地位在南北方有很大的不同,“南人喜鹊而恶乌,北人恶乌而恶鹊”。 在《乌鸦与狐狸》②这个故事中,乌鸦也是一个反面的形象。因此,人们把驱赶、捕杀乌鸦当做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近代,乌鸦因其体黑,也出现了“黑色顽固派”的说法。如有“天下乌鸦一般黑”,显示了人们对乌鸦的嫌弃和厌恶。据说,若是屋子的树梢上出现了乌鸦的身影,人们会竭力将其赶走,以避免不吉利事情的到来。鲁迅先生在《药》中写道:“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又有“他们走不上二三十不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一副漆黑冷峻、缩头缩脑的站相,一声突如其来、情势吓人的大叫,使人感到凄清阴冷,毛骨悚然。同时乌鸦的叫声增加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和丑陋。

三、乌鸦形象在日本文化中的形成与体现

乌鸦在日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待遇。日本人认为乌鸦通灵,是天神降临时的导向鸟,所以很多地方都把乌鸦奉为神灵。

日本人对乌鸦的喜爱可以追溯到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日本古籍书有记载,距今约2600年,神武天皇从宫崎县地区东征奈良县,一路激战,在和歌山县的山林,在天神派来的乌鸦的帮助下,顺利建立了朝廷。这只有三只脚的乌鸦,被尊称为“八咫鸟”。从那时开始,日本人就把乌鸦奉为“神鸟”。后来,日本足球协会的会徽也采用八咫乌图案。八咫乌还作为一种标志性图案绣在了参加世界杯的日本队员的球衣上。在日本,有个“鸟山市”,传说就是因乌鸦拯救了这个城市故而得名[3]。这个城市的市鸟就是乌鸦。在大山市仁王堂公园供奉有“乌鸦天狗”的铜像。在日本,乌鸦在公园里享受鸽子一样的待遇。

乌鸦是聪明的鸟,它们能在日本找到自由自在的生存家园。在日本几乎没有人去伤害、捕杀乌鸦,因而乌鸦在日本的生活十分安逸。

据说,在日本的十字路口常常可以看到:红灯亮时,聪明的乌鸦把核桃放在停着的车轮下。等到绿灯亮了之后,车子开过就会把核桃碾碎,乌鸦就飞到马路上叼走核桃的果肉。在深秋的时候,乌鸦还会藏些核桃等过冬坚果,等到冬天到来的时候,再找出来吃。乌鸦的记忆力很好,不会为找不到食物而发愁或饿死。日本杉田昭容教授通过解剖乌鸦的大脑发现,乌鸦属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密度极高的鸟,它的脑化指数(脑在身体全体的比例)甚至超过猫、狗等动物[4]。

日本有一首童谣叫做“乌鸦之歌”,曲调的欢快很受日本小朋友的喜欢,因而广为流传。日本的漫画作品《乌鸦家的面包房》,在日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四、乌鸦在中日两国语言中不同的文化折射

乌鸦在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中也有差异。在中国,关于乌鸦的谚语中,乌鸦是一个完全的反面形象,人们想到的总是不祥之兆。中国有句俗语叫做“ 乌鸦叫,祸来到”。因为乌鸦喜食腐肉、死尸,故其多出现于乱葬岗,古人死了之后要在家停放数天,因而吸引乌鸦。所以民间有乌鸦报丧的说法。除此之外,乌鸦鸣声粗恶,旧时人们听见乌鸦叫就认为将有口舌事发生。人们已习惯驱赶乌鸦避免其落在自家院子里。谚语 “粉刷的乌鸦白不久”比喻伪装不能持久,迟早要露出真面目。“鸦雀无声”是说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者形容人们默不作声。“凤凰不入乌鸦巢”比喻好人不和不三不四的坏人混在一起。“乌合之众”是指像乌鸦一样聚集在一起的无组织无纪律的人。

在中国的古诗中也随处可见乌鸦的影子。“乌鸦”这个意象多与“黄昏日暮”有关联,总有一种凄凉悲伤,灾祸和死亡的感觉。如《韩诗外传》太公曰:“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说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罗隐的《听琴》提到:“寒雨萧萧落井梧,夜深何处怨啼乌。”如此等等。

在日本谚语中乌鸦完全不是这样的待遇,较多的是带着中性的色彩。常见的有:鳥の行水(像乌鸦淋雨般地快速沐浴)、今鳴いた鳥がもう笑う(破涕而笑)、鳥兎そうそう(光陰似箭)等等。可以看到,乌鸦在日本人的文化和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在绯句诗人的笔下还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足见日本人对乌鸦的喜爱。

综上所述,乌鸦形象在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映射了两国文化的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发展的不同个性。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可以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更加充分地展现两国文化的魅力。

注释

① 《吉林汇征》(中国民国三年版)解释:“满族祭杆、以肉饲鸭-鸦,盖由其先祖名范察者逃难山谷,遁于荒野,几为追者所获,会有神鹊止其首,追者遥望鹊栖处,疑为枯木,中道而返,乃得免,隐其身以终.自此,后世俱德鸦,诫勿害鸦.其杆名‘挲腊杆,盖其先人入山挖参,用以披草芥而备捍其兽者.杆之顶有圆碗式,插之于地,就碗以贮食物,食余招乌鸦以食之.”“挲腊杆”又称“索伦杆”.

② 河南济源市王屋山阳台宫建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石柱上就刻有《乌鸦与狐狸》故事的浮雕.

参考文献

[1] 张丽红,彭柔.满族乌鸦民俗的“大传统”解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6(4).

[2] 李兰兰,曹宁.乌鸦的身份地位: 一种民俗物象的双重解读[J].社会科学论坛, 2008(9).

[3] 彭仁煌.从乌鸦内涵形象看中日文化差异[J].科教导刊, 2012(3).

[4] 李燕.乌鸦在日本[J].日语知识, 2004(8).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