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17-05-06陈彬

财经界·学术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融合发展

陈彬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增长放缓、生产过剩、外需不振等严峻挑战,“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多年创新发展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已跻身世界前列,为我国信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的内涵及其特征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者有机会实现价值。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二、“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機遇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发展,各行各业正在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进入到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

(一)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创新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在广度上,“互联网+”正在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应用到了第三产业,形成了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并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如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将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将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在深度上,“互联网+”正在从信息传输逐渐渗透到销售、运营和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并将互联网进一步延伸,通过物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和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促进产业链的开放融合,将工业时代的规模生产转向满足个性化长尾需求的新型生产模式。

(二)将促进产业生态共赢与创业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生命线,譬如“快速迭代式”的创新模式,迅速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同时通过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推动了“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带来了新产品、新模式与新生态,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一批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生态系统,基于这些平台又创造出了新业态,如O2O(线上与线下结合)、移动支付、可穿戴设备等。各平台将用户资源和技术资源开放给合作伙伴,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营销,降低了中小微企业与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三)将促使公共资源配置整合与优化

“互联网+”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将公共服务辐射到更多有需求的群体中去,提供跨区域的创新服务,为实现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稀缺资源均等化提供全新平台。如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国内地域限制,并连接了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三、四线城市及偏远农村的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另外,“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为民众就医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模式可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提高效率,便利民众,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将推动共享经济成长与发展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提倡互利共享,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升闲置资源利用率,提供节能环保与资源再利用的创新模式。当前,以商务专车、拼车、房屋互换、二手交易、家政服务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快速发展,例如商务专车服务正在探索通过“汽车共享”优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提升服务品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同时,通过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提高了闲置资源利用率、减少空驶率,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城市节能环保上做出了贡献。未来将形成汽车共享、出租车、公共交通等多元融合的移动交通解决方案,大大便利了民众出行,并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据测算,2014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对GDP贡献约0.8个百分点。

三、“互联网+”在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过二十年,却已经日益介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了确保“互联网+”的持续创新发展与广泛渗透,需要关注“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融入“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确立

首先,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互联网+”认识不足,缺乏在现实中主动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二是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担心“互联网+”成为自身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力量;三是“互联网+”在不同产业中的认知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互联网+”模式在商业零售、金融、交通等服务行业有较高的认知度,在工业制造业中也得到部分认同,在传统农业、部分传统制造业中认知度则普遍较低。

其次,由于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融入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在全社会得以确立,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企业对“互联网+”存在怀疑心态,担心对其现有商业模式造成冲击和颠覆;二是一些企业对“互联网+”抱有观望心态,不相信“互联网+”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和积极作用;三是一些企业虽然有意愿利用“互联网+”提升效率、促进原有商业模式的革新,但由于自身惰性、历史惯性等原因而不愿主动做出改变,不想承担革新原有商业模式带来的成本,不愿放弃固有的企业经营方式和既得利益。

(二)实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条件尚不完善

“互聯网+”的基础设施包括三个层面: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标准接口的基础设施。首先,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还需要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并加强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确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能够赶超其他互联网发达国家。其次,公共数据的开放成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基石,相互连接和数据共通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打破各领域的信息孤岛,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推动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后,新兴行业生产服务标准的滞后和相关接口不统一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屏障,在跨界融合中已遇到了诸多因接口不统一而导致的重复开发和效率低下的后果。

(三)运用现有“互联网+”平台的潜力尚需挖掘

当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对现有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充分的应用,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信息化需求非常高,但同时信息化成本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第一,互联网的入口为企业提供了触及数亿级用户的平台。互联网的网络规模效应将海量的用户集中到了一起,为企业、公共服务、创业者提供了重要的入口,也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触及海量用户的核心突破口。但是,目前各行业对于通过互联网触及用户还应用不足;第二,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供需双方高效对接并逐步建立征信体系,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第三,大数据、云计算可为企业数据存储与精准推送提供良好的技术手段和平台;各类社交网络、新媒体平台为企业社会化营销提供了新渠道和全新的用户体验;但是,仍然面临挖掘不够的问题;第四,互联网平台可为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应用,能够简化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管理流程,大幅提升组织间协同运作的效率,但目前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对其利用程度依然不高。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官网)

猜你喜欢

互联网+融合发展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