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及演变
2017-05-06陈秋珠余晓吴冰冰
陈秋珠++余晓++吴冰冰
收稿日期:2016-12-18
作者简介:陈秋珠,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余晓,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冰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安/710062)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16P006)研究成果。
摘要:为更客观地了解近十几年来惩罚教育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及演变,预测和指导今后的惩罚教育研究,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对2000-2016年CNKI学术期刊选取的2195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惩罚教育研究各个时段的研究均包含惩罚与体罚、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未成年人犯罪、诚信教育4个领域;不论时间如何变换,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研究在所有研究主题中所占的比重均较大;不同时间段各领域热点构成演变较为明显,体罚研究不断被教育惩罚研究和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所取代;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在近年惩罚教育研究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未来惩罚教育研究,首先,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进行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主题的国际和国内团队合作研究;其次,注重脑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和成果的运用,提升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研究的精准性;再次,对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所涉猎到的成功和失败显著的焦点案例进行深入而有效的长期跟踪和焦点访谈,通过扎根理论探寻并构建惩罚教育成功和失败的操作理论框架,为惩罚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丰富的成功案例和实际操作支持。
关键词:惩罚教育;赏识教育;研究热点;关键词共词分析
一、引言
表扬和惩罚历来是教育活动中并存的两个方面。在过去的学校教育中,有教师因为不当地使用惩罚,致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从而使人们对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了惩罚在教育中的使用。后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广泛影响,基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尊重和对他们潜力的激发,学校教育开始全面注重并推行赏识教育。在此背景下,很多人认为教育中只有表扬和鼓励才是正道,而惩罚学生已被许多人认定为现代社会最不文明、最不科学、最不人道的教育手段。[1]现今,研究者对惩罚教育的存废虽然存在分歧,但是从长远来看,否定惩罚教育,会让学生失去有意义学习的机会,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在惩罚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平等参与者、专业监督者和反思学习者等角色,不仅以尊重生命的自主发展为内涵和机制,而且还承载着道德教育诉求。[2]现在大多数的研究者意识到了废除教育惩罚并不可取,转而探讨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如何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3],从可操作的实践和长效时间机制方面为教师提高班级有效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我国在惩罚教育研究方面有哪些热点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和演进?为更客观地了解上述问题,本文对国内研究者近十几年来关于惩罚教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可视化研究,期望籍此描绘出惩罚教育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和演进路径,预测和指导未来的惩罚教育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资料来源
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内容检索条件采用主题词为“惩罚”和“教育”,检索时间不限,共查阅到学术论文2731篇,查阅时间为2016年8月30日。剔除536篇不符合要求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2195篇。将不同期刊来源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市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Bicomb2.0共词分析软件,SPSS22。
(三)研究进程
研究过程中使用Bicomb软件抽取不同时段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并构建出高频关键词的共词频矩阵;利用SPSS绘制出共词频矩阵的聚类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不同时段研究成果热点的领域构成的可视化图形;比较不同时段可视化图形的领域构成,进行内容解释和分析。
·理论探讨·惩罚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及演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2000-2016年惩罚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构成及变化
将2000-2016年期间的文献,划分3个时间段,各时间段文献的分布量依次为:2000-2005年473篇(2000年18篇、2001年24篇、2002年51篇、2003年78篇、2004年102篇、2005年200篇)、2006-2010年749篇(2006年106篇、2007年162篇、2008年146篇、2009年159篇、2010年176篇)、2011-2016年973篇(2011年163篇、2012年147篇、2013年176篇、2014年168篇、2015年215篇、2016年104篇)。
将3个时间段文献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惩罚教育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惩罚、惩罚教育和教育间的关系研究(2000-2015年,均位于前3位高频关键词);教育惩罚是近几年惩罚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教育惩罚不仅在2006-2010年以新高频关键词呈现,而且在2011-2016年,排名还有所提升);最近几年的惩罚教育研究,既关注未成年人犯罪,又注重大学生群体(它们均以新词汇,位于2006-2011年高频关键词前10位)。
(二)2000-2016年间惩罚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构成与变化
使用SPS22对3个时间段内的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直观呈现各个时间段内惩罚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构成与分布变化,结果见图1-图3。
1.2000-2005年惩罚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及分布
从图1可以得出,2000-2005年惩罚教育研究重点主要为:未成年人和教育方法(横坐标)、父母教养方式和惩罚(纵坐标)。热点研究由4大领域构成:领域1为教育中的体罚及对策研究,领域2为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研究,领域3为未成年人犯罪和教育改造研究,领域4为诚信教育研究。领域1位于战略坐标第一象限,处于研究的核心领域,不同高频关键词间的联系紧密;领域2位于战略坐标的第二和第三象限,占整个研究领域的1/2多,惩罚教育、赏识教育和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关键词处于第二象限,联系较为松散,成果较少,今后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变相体罚、教育实践、惩罚手段和学校教育等关键词处于第三象限,联系松散,有机构正介入此领域进行研究;研究领域3和研究领域4处于战略坐标第四象限,其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比较边缘化,尚未受到较多的重视。
领域1研究指出,当教育以知识作为主旋律,教师作为知识的必然代言人和权威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处于所规训的弱势地位,势必以受到教師体罚作为规诫手段。体罚是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重要因素之一[4],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惩罚教育来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但绝对不能够以体罚表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从根本上杜绝体罚,必须改变知识中心论倾向。[5]领域2指出,日常教育中,教育者既要关注到表扬、奖励等赏识教育的价值,更应该关注到教育惩罚对每一个未成年学生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尊重学生”提升到了特别高的地位的同时,走入了“重赏识轻惩罚”的误区。[6]赏识教育中存在滥用赏识教育和误用赏识教育的问题。教育者应该意识到,赏识教育是教育者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以信任、真爱、激励为基础,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赏识和赞扬,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发展其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欣赏、自我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7]惩罚的实质就在于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8]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升自身师德修养,加强教育的艺术性,无论在实施赏识教育还是惩罚教育过程中,均应该注重将教育与尊重、激励与自尊、差异与潜能有效结合在一起,提高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的效果,杜绝和避免出现体罚、心罚、辱骂和冷落等不良的惩罚方式。领域3研究发现,严打和综合治理惩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举措并不能够对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进行及时矫治,在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只有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重视对轻微犯罪的依法惩治,加强工读学校对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进行及时矫治,才能够有效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9]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家长要自觉履行家教职责,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预防工作。[10]通过立法和教育并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实施校园防火墙工程,从精神塑造上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实施司法隔离网工程,从司法实践上控制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通过改造相对微观的社会环境来控制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施家庭辐射源工程,从家庭教育上控制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11]领域4发现,倡导诚信教育,重塑教育信誉,是教育改革发展必然要面临的一次道德理念和道德价值取向的新整合和新选择。[12]学生的诚信意识滑坡不仅在于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素养,更主要原因在于所采用的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改进,缺少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以及人类公认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未利用法律的、行政的、道德的、舆论的等各种手段,扶正祛邪,[13]从而导致老实人吃亏,作假者得利。为此,要有针对性地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诚信观,引领社会以积极的视角去关注社会诚信事件,提升个体对社会诚信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水平;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诚信示范;政府和社会建立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全社会成员提升自身的诚信度。
2.2006-2010年惩罚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及分布
对图2的战略坐标解读发现,2006-2010年惩罚教育研究主要围绕儿童和赏识教育(横坐标)、青少年和道德教育(纵坐标)展开。研究分为四个领域:领域1为教育惩罚研究,领域2为惩罚教育、赏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研究,领域3为未成年人犯罪研究,领域4为诚信教育研究。领域1的研究处于战略坐标第一象限,各个关键词间联系紧密,研究成果较多;领域2占整个研究领域的1/2多,处于第三和第四象限,其中惩罚教育、赏识教育等关键词处于第二象限,关键词间关系较为松散,今后需要加强研究;惩罚方式、道德教育、教育方法等关键词处于第三象限,尚未形成研究热点,但有机构在进行关注和研究;领域3和领域4的研究位于第四象限,它们构成的关键词间联系比较松散,研究比较边缘化,研究结果较少。
领域1研究认为,教育惩罚虽然属于敏感的话题,有研究者将其视为禁区,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4]。惩罚教育是严厉而温和教育的结合体,对矫正不良行为、增强耐挫力、培养责任感、促进个体社会化具有较好的正面激励作用。[15]基于尊重、公平和理解的教育惩罚才是道德的。领域2研究指出,在坚持赏识教育为主的前提下,注意营造施行惩罚教育的条件,合理科学地使用惩罚教育,教育就会更加积极有效。[16]除了传统研究者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道德教育的责任主体外,研究者还应该关注文化在道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文化对人类道德教育的责任本质是人类实践活动对于自身道德前途与命运的责任因素,它以文化模式的方式形成文化合力,进而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17]领域3研究发现,我国区分成年犯罪和未成年犯罪,对未成年犯罪采取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是,现行尚缺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之有效的行刑社会化方式,较多将未成年犯罪者集中在相对固定且封闭的场所予以管理。社区矫正不仅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再预防提供了可行的途径,而且也符合对未成年犯行刑的非刑事化、非监禁化和轻刑化的国际刑罚执行的发展趋势。[18]今后对于少年犯罪应宽严相济,以宽为主;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应完善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制度;建立犯罪记录消灭制度,对未成年人犯罪有条件地“洗牌”[19],更好地落实对未成年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领域4研究发现,诚信是个体根据主观判断真实地表达客观事实、践行自身承诺的一种道德规范或品质。要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需要把建立充满信任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作为诚信教育的起点,把价值提升、标准构建和行为形成作为诚信教育的重点。[20]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大众媒体、宗教信仰进行的多学科、多层次、贯穿人的一生的诚信德育,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21]
3.2011-2016年惩罚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及分布
图3进行战略坐标解读可以看出,2011-2016年惩罚教育研究主要围绕青少年和惩罚手段(横坐标)、体罚和道德教育(纵坐标)展开。研究分为五个领域:领域1为教育惩罚与体罚研究,领域2为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领域3为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研究,领域4为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研究,领域5为诚信教育研究。领域1的研究位于第一象限,各个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处于研究核心领域;领域2的研究横跨第一和第四象限,位于第一象限的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刑罚等关键词间联系较紧密,研究成果较多,而位于第四象限的儿童、社区矫正、刑事诉讼法等关键词间联系松散,研究成果较受冷落,今后应该加强研究;领域3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象限,占整个研究领域的1/2,处于第二象限的惩罚教育、惩罚、教育方式、变相体罚等关键词间联系较为松散,今后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处于第三象限的赏识教育、教育实践、过错行为和批评教育等关键词间联系虽然松散,但是有研究机构正在介入研究;领域4和领域5的研究领域位于第四象限,比较边缘化,研究成果较少。
领域1研究认为,教育惩罚的存废争论由来已久,不敢运用教育惩罚和不当运用教育惩罚均属于不科学的教育。要让教育懲罚产生积极效果,需要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尽快出台教育惩罚相关法规,明确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清晰界定合理惩罚、体罚及变相体罚的标准,增加对教师无故忽视或放任学生不良品行的行为进行处分的条例。[22]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和管理者共同协商,达成班级规范和惩罚契约,提升教育惩罚的有效性。领域2研究指出,当学校陷于周围不良环境的包围,加之网络的便利,部分涉世未深的在校生,极为容易成为暴力信息的模仿者,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政府要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学校要在传授知识和先进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和校园休闲娱乐建设,家长应该民主地管理孩子。学校教育改进、增强学生与学校的联结应成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为重要、最具效益的环节[23]。网络的特殊性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相结合极易诱发犯罪,因此,既要提高未成年人对网上信息的甄别能力,又要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通过网络立法从源头净化网络信息,为未成年人提供有利于其成长的网络净土。领域3研究发现,学校对学生的赏识教育和适度的惩罚教育均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教育惩罚是理性化的过程,惩罚行为的内容和方法是合理合法的,惩罚过程同时伴随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其目的在于规训教化,旨在防止违规行为的再次出现;价值在于通过对违规学生施以“有意义的痛苦”,从而让其产生内心的触动。对于尊重学生,符合学校正当程序的适度和具有实际成效的教育惩罚行为,应当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24]领域4研究发现,在当今多元文化交错的时代,教育人们如何避免沉沦于金钱、名利、消费、技术等魔圈之中,而使人的生命发展有精神的守护与支撑,并把社会的发展引向自然、社会、人的和谐共生,[25]成为教育无法回避的时代主题。要达成教育的时代要求,学校教育既要注重传统的班级教学,更要注重教学之外,在校园发生的极其丰富教育意义的各种真实的生活事件。将教育建构在真实的生活事件的内容之上,以周边各种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引导,让受教育者对自身已有的狭隘、陈旧的观念进行思辨、产生扬弃,达成以文化润泽生命,以教育导引人生、珍惜生命的育人目标。领域5研究发现,诚信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根本,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26]目前,学生群体表现出不同形式的诚信缺失现象。个体的诚信状况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和谐程度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个体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传统的学生诚信教育模式具有与时代脱节的趋势,只有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立体联动,充分利用传统和网络资源, 采用线上与线下诚信教育的合力,找准诚信教育的网络立足点,打造一支适应现代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健全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狠抓“他律”,进而引导和实现学生诚信“自律”[27],较为有效地解决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2000-2016年惩罚教育文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发现:首先,惩罚教育研究各个时段的研究均包含惩罚与体罚、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未成年人犯罪、诚信教育4个领域;其次,不论时间如何变换,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研究在所有研究主题中所占的比重均较大(图1-3中所占领域面积最大);第三,不同时间段各领域热点构成的演变较为明显,体罚研究由最初的核心位置(图1),不断被教育惩罚研究(图2)和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图3)所取代;第四,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在近年惩罚教育研究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综合分析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可以发现存在下述问题。第一,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其研究领域内各个关键词之间关系非常松散,联系并不紧密(参考图1和图2的领域2、图3的领域3)。第二,惩罚教育研究中,主流研究为一般理论层面的综述研究和现状描述性研究,而对惩罚研究进行实验和调查类的量化研究成果和深入一线进行深度焦点访谈的质性研究成果较为少见。第三,惩罚教育研究多以研究者个人的兴趣为主,既鲜有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呈现,也未见到以国家层面基金引导的成果面世。
未来惩罚教育研究在成果方面要有突破性进展,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领域进行精耕细作,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进行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主题的国际和国内团队合作研究。第二,注重脑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和成果的运用,将ERP、fMRI等脑科学研究手段引入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研究中,提升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的研究精准性,为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提供 “显而易见”的脑部证据。第三,对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涉猎到的成功和失败显著的焦点案例进行深入而有效的长期跟踪和焦点访谈,通过扎根理论探寻并构建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成功和失败的操作理论框架,为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丰富的成功案例和实际操作支持。
参考文献:
[1]孙一萍.心理学视域中的惩罚教育[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37-39.
[2]于忠海,赵玮芳.基于教育独立性的教育惩罚[J].教育发展研究,2011(10):74-77.
[3]郝民.对学校教育中惩罚的理性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程春英.谈体罚对学生心理的伤害[J].教育探索,2005(10):82-84.
[5]张正峰.试论知识与体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5-6.
[6]毛明月,苏春景.试论教育惩罚的合理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14-16.
[7]韩登亮.赏识教育的实践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36-39.
[8]刘德林.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J].中小学管理,2004(2):28-32.
[9]王慧玲,谭细龙.矫治罪错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重要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36-39.
[10]杨世春.关于中小学在校生违法犯罪及预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3(8):54-57.
[11]马福运.完善立法与加强教育: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的着力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3):154-158.
[12]袁朝云.论教育诚信[J].教育探索,2004(7):55-57.
[13]秦元林.关于诚信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23(5):278-279.
[14]宋晔.教育惩罚的伦理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9(7):45-47.
[15]梁涛.重提惩罚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11):57-60.
[16]史大胜,赫红英.美国幼儿教师的惩罚教育策略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31-32.
[17]魏则胜,李萍.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J].教育研究, 2007(6):13-19.
[18]吉朝珑,赵晓华,冯军.社区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方式社会化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0(5):67-72.
[19]王宏玉,杨少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探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0-156.
[20]傅维利,王丹,刘磊,李德显.诚信观的构成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1):44-49.
[21]冯颜利,崔延强.国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及其啟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4(4):68-70.
[22]许晨莺,冯文全.论教育惩罚的学理依据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5(5):52-56.
[23]赵军,祝平燕.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因素通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3):17-21.
[24]陈卓.教育场域中的惩罚与欺辱:一个比较的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5(6):114-120.
[25]崔淑慧,刘济良.论文化视域下的生命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171-175.
[26]丁丽娟,赵争气.小学生诚信教育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29(4):68-70.
[27]李红梅.网络场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J].教育科学文摘, 2015(4):60-61.
(责任编辑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