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程的教学资源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05-05邬金萍余秋香戴晓莉
邬金萍 余秋香 戴晓莉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针对以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移动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高职电类专业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为例,探讨了微课程资源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为高校微课程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总结经验。
【关键词】 微课程 教学资源 移动学习
【Abstract】As a kind of information course resources,Micro-Courses has become the focus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of information course resources,discuss the applying mode of Micro-Courses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the case on Basic Circuit Analysis,summarize experience for the inovational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Micro-Courses course resources mobile learning
【中圖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57-02
引言
近年来,微课成为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其相关理论逐步完善,其概念和内涵也达成了共识。微课在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创新改革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对于如何在传统课堂教学有效利用这一新型的信息化手段,仍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以高职电类专业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为例,对微课程资源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为高校微课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提供一定的思路与经验。
1.微课与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指以微视频为核心,针对某一特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的新型教学资源;也可以指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的简短、完整的教学过程。微课是移动时代自主化、碎片化学习需求的产物,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优点。
微课程,是将传统课程按照学习规律和移动化时代学习要求进行分解和重构,建立具有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设计、方法、实施、资源、评价和反馈等在内的课程体系。微课程资源中包含了大量的微课,但微课程站在宏观的角度,维护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够解决微课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
2.信息化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国内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最重要的成果是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向社会公众开放了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并推动了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但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优质资源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移动性差
以往建设的精品课程平台并未考虑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受各种因素限制,目前大多数资源库并不能通过移动平台访问;而旧的课程资源大多是以学时为单位设计,单个课程资源的容量和体积都较大,移动访问性较差。
2.2 可移植性差
视频、课件等核心资源内容大而全,不能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甚至是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特殊需求。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因,资源中的有效内容较难分割、提取,教师无法将其有效嵌入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中,资源的可移植性差,不利于课程资源在相近专业、相近课程中推广共享。
2.3 成本高、更新慢
作为优质课程资源的集合,精品课程资源在建设时起点高、要求高,耗费了大量财力人力。后期往往由于资金、条件和时间受限,使得课程资源的更新缓慢或是停滞。
3.微课程资源的构建
为了解决课程资源应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构,建立新的微课程体系结构。
3.1 微课程体系结构
微课碎片化的特点,易对学习者理解知识的全貌造成障碍。为了使知识的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就必须为微课程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微课知识体系结构应参照教学大纲,选取必要的和适合用微课的形式来呈现的内容。微课程体系的核心知识点,可以依照以下原则选取:
(1)教学重点、难点。
(2)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表达。
(3)琐碎、易遗忘却应用频繁的知识点。
(4)不易现场演示、易于跟踪的实训操作。
3.2 微课转化、制作
精品资源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较好,资源类型丰富、完善。充分利用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成果,可以大大提升微课程构建的效率和效果。
微课程的构建是以微课为核心,微课的制作过程一般分为选题、撰写教案、准备素材、录制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在撰写教案和准备素材两个环节中,可充分利用原有教学资源库,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根据微课的特点实现资源的有效转化,大大提高微课的制作效率。
微课的具体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PPT录屏式、实录式、画中画式、动画式、可汗学院式等等。选择合理的形式,既可以让课程内容达到良好的演示效果,又无须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某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可用可汗学院式,直接在白纸上手写演示过程,并配以录音;波形变化,可用PPT制作动画并录屏。
微课资源制作技术门槛低,掌握基本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资源建设的工作中来;高效率、低成本的制作方式,也不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过多额外负担。这都有利于促进微课资源的长期建设和更新。
4.微课程资源应用
为了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微课程资源的应用应是基于移动工作平台的,具体形式有下列下三种。
4.1 基于APP的应用
基于APP的应用模式,需要搭建完整的移动应用系统,开发适用于各种移动平台的APP应用程序。这种方式课程资源集中,结构清晰,易于搜索,遵循教学规律,功能完善,但是开发技术门槛高,开发周期长,后期维护成本高。另一种途径是借助于已经建设好的慕课平台。课程建设者只需关注课程资源建设,而无需考虑应用平台。
采用APP的应用方式,对于学生课堂外的自主學习比较有利,方便学生快速进行资源的查找访问及反馈交流。但是,在课堂上存在一定弊端的。课堂教学活动,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而非简单地知识传递。如果过多的让移动平台的APP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反而会转移学生的关注点,弱化课堂教学的优势。
4.2 基于WEB的应用
基于WEB的应用模式是将课程资源可以放到任何具备移动访问功能的平台上,利用二维码扫描资源WEB页地址的方式直接访问。这种方式仍然可以访问部分原有的课程资源平台。微课视频则可以上传到第三方平台,省去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此种方式在课堂上的应用非常灵活,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演示课程资源,也可以展示二维码图片,如果利用QQ、微信公众号等工具进行推送,同样是不受课堂内外的限制。优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关注点较集中,不影响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访问简单、方便,学生比较乐于接受;有利于教师根据需求对多个课程资源进行灵活组合。甚至练习测试等内容也可以借助于第三方在线测试平台完成。缺点是课程资源的结构不够清晰,资源不便搜索。
4.3 新形态教材建设
微课程应用的另一种尝试是新形态教材的建设。新形态教材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教材功能的升级,也契合了微课程改革的需求。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之上,为以纸质教材为核心,微课程的教学资源与纸质教材相融合,将课程教学资源的访问地址直接以二维码的形式印刷在教材相关内容页的留白处,方便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扫码观看,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新旧媒体融合”。这在微课程的改革建设上是一种改革创新。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解决基于WEB的应用中,资源结构不清晰,查找资源不方便的问题。
5.总结
充分利用原有课程资源,重构微课程体系,以低成本、高效率建设微课程资源,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术手段加以有效利用,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趋势。作为教师,应将微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教学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加以完善,发挥其优势,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艳英,薛岩频.《个人理财》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1):42-45.
[2]郭秀芳.开放教育微课应用模式研究——基于《统计学》微课的应用模式[J].高等教育,2015(8):26-35.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4]汪岩,张岸.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制作微课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4,(5):37.
作者简介:
邬金萍(1983—),女,江西上犹人,讲师,硕士学位,现从事电子信息及自动化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