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7-05-05柴美娟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的课程组织和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问题,以《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例,探索在大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课程以产业和社会需求为依据,整合校内、社会和政府资源,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教学平台,使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在该平台进行课程的学习,打破学院、学科、专业的限制以满足大专业平台建设的需求,提高学校大专业品牌竞争力。
【关键词】大专业平台 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50-03
一、引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自2017年上海市和浙江省将首次改变原来按学校+专业分批进行招生的方式,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高校必须改变原来只追求规模大、学科全的建校思路,整合学校的现有资源,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品牌以促进学校后续可科学持续发展。
“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解决现在高等学校专业过多过分散、专业间资源浪费等问题,将原有相关的小专业进行组建成具体竞争力的大专业平台,打造有鲜明特色的大专业品牌,提高特色专业的竞争力,以应对今后按专业招生的方式[1]。大专业平台的建设,需要打破原有分院、专业、课程的各种限制,从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改革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以达到各部门、各学院、各专业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创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课程教学改革无疑是这一系列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只有把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其改革的目标和实现改革的价值[2]。
二、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大专业平台建立需求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和管理中,各专业自行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相同的一门课在不同的专业开设的学期、开设的课时、课程的学分都不相同,课程分别由各自专业内的老师担任,老师对同一门课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各自备课,教学资源无法共享。
我们以《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例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所有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公用事业项目、国家融资项目、使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达到一定额度必须进行招标。因此该课程程会在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专业中开设.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所有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3],政府采购目录的产品涵盖电气设备、计算机、电子、教育设备、自动化、医疗仪器等各种行业,因此该课程也是全院选修的一门选修课供全校学生选修。在原来的课程教学模式中,该门课程在各专业开设的学期、开设的课时都不统一,各任课老师制订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也都不一样,老师们各自备课、上课,没有相互的交流学习和资源共享。
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大专业平台”模式,“品牌专业”打造的需求。面对新的需求,如何整合各专业教学资源,打破自然班级,实现跨分院、跨专业资源共享?如何促使多个专业之间的教师和学生基于该课程的合作交流和团队合作?如何在实现共性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如何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程)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以《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例,探索在大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问题。
三、大专业平台模式下的课程改革与創新
根据以上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从课程教学团队整合出发,在建立统一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学校打破原按专业自然班组织形式上课的方式,面向全校各专业开放选课来促进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改革措施。
1、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以课程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打破原来专业之间的限制,把开设同一门课程的各专业已有的师资力量集合在一起,建立课程团队,同时尝试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部门)、招投标代理公司、设计院、建筑及安装施工企业等校外专家联合开展课程建设,邀请采购资源交易中心评标专家库专家、企业实际负责招投标工作的人员等参与课程建设,实现政府资源、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三个结合。
2、课程慕课资源的建设
为统一课程授课内容,将课程中的公共知识部分录制成慕课视频资源。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划,实现资源共享。课程视频资源的录制除了以PPT课件和教师讲课过程录制的方式,还增加了对实际工作场景的视频拍摄来阐述招投标的相知识点和招投标的过程,去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投标受理窗口、保证金窗口、开标区、评标区、视频监控区等实地取景拍摄,将实际的工作场景和工作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供学生们学习。
3、以视频资源为中心,配套建设习题库、项目招投标案例库、课程实操任务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能具有实际项目投标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为课程需建立一个分类的招投标项目资源库,以便学生学习共性的招投标知识以后,对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进行个性化学习。这些项目全部为真实项目,包含从招标公告开始到中标结果合同签订的实际真实项目整套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小组为单位选取项目进行投标方案书的制作、评标过程模拟等个性化学习。
4、打破原来以专业或自然班级分班上课的组织方式,实现跨班级跨专业选课
在课程教学团队、幕课、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改变该课程各专业各自开课,任课老师各自授课的教学现状,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并尝试在专业群内开设专业大类公共选修课,打破原来以专业或自然班级分班上课的组织方式,实现跨班级跨专业选课,并进一步向全校学生开放选修。
5、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老师更多的时间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去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开展分组式基于实际招投项目的学习,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组织模拟答疑、唱标、开标、评标、述标等互动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担任招标代理、投标商、招标单位、评标专家等角色,组织开标、评标等活动,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6、改革课程测试与考核内容,考核学习的全过程
课前要求学生学习相应章节的视频资源,并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视频进行回答。教师将根据学生线上的学习、答题、提问、讨论等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课时,老师根据要求学生根据招投标项目资源库中的内容进入相应的实训环节,根据实训任务书的内容,一步步完成实际工程招投标工作。主要评价点为学生对实际项目的掌控能力,学生之间的组织协作能力。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习题库题目的训练和测试以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最后将对学生每个步骤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以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效。
四、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具体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被建设成为一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和学习平台
通过慕课视频、案例库、习题库等网上资源库的建设,组织选课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全校越来越多的同学可以共享课程资源,目前选择该课程的学生不仅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安装等建筑类的专业学生,更有计算机类、电子电气类、机电类、市场营销等其他非建筑类专业的学生。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满足了大专业平台模式下的教学需求,为学校全面实施大专业平台、品牌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2、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对接社会行业发展的目标,更好地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
课程建设组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部门)、招投标代理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等联合参与课程建设,邀请相应部门、企业实际负责招投标工作的人员参与课程建设,收集实际招投标项目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投标方案书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完成整个招投标工作,切实实现教育的“面向性”,构建“政产学研”有机链,达到课程教学内容对接社会行业发展的目标,更好地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
3、有利于实现多个专业之间的教师和学生基于该课程的合作交流
课程打破原来以专业分班组织上课的方式,将建工、造价、建筑电气等不同专业的学生重新组合,使在一个上课班级中的学生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项目组,对项目的技术方案和商务方案等进行设计,各专业学生之间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取长补短,完成整个项目的投标工作。在项目制作过程中,不同专业学生要进行交流,经验分享,拓展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了协作能力,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只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所学习,更站在了整个行业的角度进行了解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就业能力。
4、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程)能力。
通过的视频教学资源和其他相关学习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間互动的场所等。课程除实现原课程掌握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合同法相关的所有知识点,理解招投标各流程环节的工作和注意事项外,提出了更高的具备实际工程项目招投标能力的教育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转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去寻求知识,学习效果较原来的教学模式将会有很大改善。同时,将实际招投标项目作为知识学习与实训的载体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的工作环境,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程)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后续工作做好了准备。
五、结束语
本文以“大专业”平台培养模式理念为主线,打破原来课程分专业自行开课的模式,打破学院、学科、专业的限制,将课程建设成为一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和学习平台,使更多专业的同学从中受益。课程建设组整合了课程校内各专业原有资源并结合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实现学校、社会、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切实实现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面向性”,构建“政产学研”有机链,达到课程教学内容对接社会行业发展的目标,为学校开展大专业平台提供服务。
同时,课程教学采用网络与课堂、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内实现多个专业之间的教师和学生基于该课程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交流能力,注重不同专业对本课程共性和个性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面对实际工程的掌握能力,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激流,赵钢.《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6):16-18.
[2]刘飞,彭长宇.《对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5(7)153—1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Z].2003.
作者简介:
柴美娟(1980—),女,浙江衢州人,副高,硕士,主要从事建筑智能化工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