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动,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017-05-05申倩倩
申倩倩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论述了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并在分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家校联手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学校;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携手共育,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学校、家庭两个生活环境,使教育由学校“孤军奋战”转变为学校、家庭合作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家校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家庭在教育中的助推作用,最终达到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的目标。
一、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包括:热爱学习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评价自我、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真切而实际地感受各种情绪等。具体来讲,笔者认为要具备以下特征和能力:
1.主动性。这是人主体精神的直接反映。只有充分发挥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克服惰性,深入实践,加深体验,才能较好地鉴别、吸收外界的信息,从而完善个人的品质、人格和知识结构。
2.进取心。进取心是由实现理想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动机,具有驱动、修正个人行为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才能真正发挥主体精神,走上成功之路。
3.坚韧力。它包括忍耐力和毅力,做人、做事、各方面都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经得住挫折和失败的精神,在困境中磨砺、经受考验,养成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
4.抗干扰力。在一个人的自主发展的过程中,随时都会遇到干扰因素。外面的世界既精彩也无奈,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是非观,能把握得住自己,善于排除来自客观和主观的各种不良诱因对自己的干扰。
5.善于自我调控。主体精神的正常发挥需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感情、情绪,使自己保持平静、愉悦和专注的心态。
6.宽容精神。主体精神的发挥离不开老师、家长和同学的支持与帮助。可是,有人群的地方必然有矛盾、有摩擦,只有具备了宽容的精神,才能做到海纳百川,才能做到善待他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宽容”和“善待”是人际交往中应有的良好心理和态度。交往的“钥匙”是真诚,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否则,就会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
7.乐观豁达。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充满信心,保持愉快开朗的心态。只要学会开导自己,对学习、生活、群体、环境、艺术都充满兴趣,心胸就会真正豁达开朗起来。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主观因素影响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两大部分。主观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和不安等。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升学竞争引起的过度焦虑,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与父母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与心理承受能力发展滞后的矛盾等等。
现在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社会成员的紧张和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中学生的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很不足,这些缺陷使得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难以承受现代社会日益增多的各种压力,难以应付各种生活事件的发生,再加上升学压力,因此产生心理问题在所难免。
三、家校联手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根据生态系统发展观,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搞好家校互动合作,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保障。
1.互相学习。
互相学习主要指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校、教师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家长在培训中也可以提出问题,使教师在培训中得到启发。其目的是提高家长的素质,转变其教育观念。学习形式以讲座辅导为主,学校定期召集家长到校培训学习,每次一个专题,如“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使他们积累成功的家教经验;“孩子的心理知多少”让家长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青春期的孩子给予特殊教育;“考试焦虑的防治”,让家长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地关注孩子的分数,并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心理放松训练法。家长也可以向教师提出了许多困扰他们的问题,比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为什么孩子们并未感到幸福,怎么和孩子进行沟通,等等。这些提问也丰富了教师的视野,教师把其中一些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2.互相沟通。
互相沟通是指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策的沟通。教师和家长之间应建立起沟通机制,以便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尽快采取相应措施。沟通形式也很多,可以用家长会形式,也可以用家长---教师恳谈会形式,也可以让班主任灵活安排等。教师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告诉家长,以求家长重视,共同探讨对策。通过互相沟通,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上能达到共识,纠正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起到了监督作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睦的教育环境中陶冶了心灵。
3. 互相交流。
互相交流主要指学习体会和教育经验的交流,其目的是通过交流使教师和家长得到互补和提高。交流的形式如学校创办《心语》(家长版)宣传刊物,普及心理知识,介绍一些教育方法,家长阅读后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请优秀家长代表来校作经验介绍,与众多家长面对面交流;定期举行教师与家长之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相关经验交流会。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校请家长参加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家长与子女面对面交流,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理解与沟通。通过交流经验,家长深深地认识到导致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倾向的因素中,家庭因素占主要成分,从而改掉一些陋习,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宁静、向上的家庭氛围。
结尾:中学生心理健康极其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家校联合,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佟荣颐(导师:邹晓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互动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