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课堂教学艺术技巧
2017-05-05姜磊
姜磊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再者,教师面对的是思维快捷、活泼好动的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偶发或突发事件,甚至是尴尬的场面。这时,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教学艺术技巧,反而会出奇制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介绍几种课堂中的教学艺术技巧。
出其不意,巧导新课
讲授新课的课堂导入有很多方法,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关键的。如,一堂物理课的上课铃响过,物理老师急匆匆地跑进教室,在讲台前突收脚步,但还是向前趔趄了一下。同学们正为此感到疑惑不解、莫名其妙时,这位教师说道:“同学们,我刚才给大家做了个小实验,为什么我站不稳呢?这就是‘惯性发生作用的结果。什么是‘惯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那么,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同学们顿时来了兴致,纷纷举出了很多例子。教师的一个小小的幽默的举动,引起了同学们对‘惯性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将错就错,巧补漏洞
教师在讲课时,有时难免也会出现失误。如: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同学们演示几何证明题时,由于疏忽漏写了一个题设,结果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死点”。这是如果主动说明,也能获得学生的谅解。但这位教师却灵机一动,妙语补失。“为什么题证不出来呢?因为缺少了一个已知条件。在考试中,同学们由于紧张或疏忽,也会出现漏看题设的类似情况,造成不能正确解题而丢调分数。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仔细审题”。无意插柳柳成荫。这位教师通过一个巧妙的转换,即弥补了自己的遗漏,又教育了学生,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一次习题讲解过程中,误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张冠李戴在茅盾身上。后来,一位同学提出疑问,惭愧的同时忽然灵机一动,转而对同学们说:刚才我故意将巴金的三部曲和矛盾的三部曲混淆在一起,看同学们是否能够辨别出来。结果只有一位同学对此提出疑问,看来同学们掌握的还是不够牢固。的确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很容易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混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清楚了,这一点在考试中也是经常的内容。这样既避免了自己的尴尬,又加强了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记忆。
旁敲侧击,巧做暗示
一位教师在讲课中,发现一名学生呆呆地望着窗外,很显然是走神了。这位教师如然停住讲课,双眼注视窗外,同学们正不知所措,教师幽默地说:“其实外面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可为什么有的同学却看的津津有味呢?”一个小小的暗示,是走神的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继而聚精会神地听课。同样,某位教师在讲课中发现一名同学一直低头看杂志,就采取了“巡回将课”的方式,绕班机走了一圈,这名同学马上意识到老师是在提醒自己认真听课。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并没有采取“暴风骤雨”般的训斥,而是采用幽默的行为暗示,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退为进,巧解难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比较偏颇,教师一时难以做出圆满的解释,怎么办?是不予回答,还是随意搪塞?且看一位教師的“妙手回春”,他立即走上讲台对全班同学说:“刚才一位同学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想请同学们替我做一下解释。”同学们一听是替老师解答,立刻踊跃发言,对该问题进行了剖析、讨论。班里总有部分尖子学生,他们的解释也会开拓老师的思维。教师可以在同学们发言的过程中整理好自己的答案。同学们交流完后,教师最后整理总结了同学们的观点,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位教师以退为进,集思广益,通过一个有效的“嫁接”,即争取了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解决了问题。
“请君入瓮”,巧做批评
一位教师在批改作业中,发现有些同学抄袭作业。在课堂讲评前,教师让同学解释“英雄所见略同”的含义,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做出了解答。教师进而转入主题:“那么,在大家的作业中,一些错误也出现了‘英雄所见略同是怎么回事呢?”一个反问使学生认识到老师是在批评抄袭作业的同学,而那些抄袭作业的同学也都惭愧地低下了头。此时不教胜于教。教师合理地运用了含蓄的批评艺术,使同学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失。
恰如其分的教学艺术技巧对于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切记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只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善于积累素材,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不断研究探索教学艺术,那么,在教学艺术的海洋里一定会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