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变迁研究

2017-05-05姜雅琪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变迁

摘 要 旅游开发对当地文化变迁有着多重影响。本文以浦市古镇为例,从生计模式、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文化产品等方面,就浦市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变迁进行研究。

关键词 浦市 旅游开发 变迁

作者简介:姜雅琪,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29

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逐步成为一种时尚,深受游客喜爱。在新一轮民族旅游浪潮中,各民族地区纷纷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打民俗旅游牌,努力发现自身独特优势,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特卖点。在民族旅游的“首发阵容”中,涌现出了一批成功探索与实践的代表。如桂北龙脊地区壮瑶民族聚居区的平安、金竹、黄落三个民俗旅游村的开发,“多彩贵州”名片下的贵州郎德模式等,都是民族旅游开发的成功实践,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旅游开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等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当地的传统文化也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变迁、涵化和再生产。旅游开发之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开发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部分濒临湮灭的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入侵也给传统文化带来冲击,使部分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当下,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变迁,已成为学者们争相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以浦市古镇为例,对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变迁进行研究。

一、 浦市古镇概况

浦市镇位于县境东南部沅水中游西岸,东径110€?"38",北纬28€?',44"是泸溪县辖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是湘西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镇”之首,有“小南京”之称。拥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战国古城墙遗址各1处,有战国、西汉历代古墓183座。旧时,古镇内有3条商贸街道、6座古戏楼、5公里城墙和12座城门、13省(地)会馆、24座货运码头、45條巷弄、数以百计的封火墙“窨子屋”、72座寺庙道观和90座作坊等建筑群。

浦市传统文化丰富,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辰河高腔。有源于唐初,横流竟渡龙舟盛会。有熙来攘往、雅俗共聚的茶馆(茶文化)。有三月六的抬黑龙、七月的盂兰盆会。有多彩多姿的寺庙文化,月月做庙会,打佛鼓、唱佛歌独特的民俗民情。有舞龙、耍狮、扎故事、猜灯谜文化,有刁钻古悛的饮食文化,有庙乡寺庵,土地堂的楹联文化。有佛教、道教文化。以上种种文化现象至今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其中,浦市辰河高腔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2007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 浦市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变迁

(一)生计模式的变化——传统生计方式与旅游产业并存

在旅游开发之前,浦市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个是外出务工收入,另一个是农业生产的收入。村里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在沿海务工,镇上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随着旅游不断发展,其衍生产业也随之增多,村里务工的年轻人逐步转回镇上,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旅游业中。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餐饮业和百货行业。如开办餐馆、茶馆和农家乐等,提供餐饮、休闲等服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浦市印象、青莲世第等。一些提供当地特色食品的店铺等也蓬勃发展。还有一些初具规模的百货店也在逐步发展,主要销售生活用品和一些纪念品,类似的家庭小店更是不计其数。二是宾馆行业。据当地老人介绍,之前,浦市古镇只有一两家宾馆,而且规模小,条件差,现在,浦市大型商务宾馆已有七八家,其他居民小旅馆也方兴未艾。三是参与表演队。如辰河高腔演员、抬黑龙等的演员。四是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苗族数纱、踏虎凿花、菊花石雕刻等都是浦市的传统工艺,但都面临年久失传的风险。近几年,浦市镇大力发展传统工艺传承工作,大力培养传承人,通过给传承人发放补贴等激励机制,激发传承热情,一部分返乡者加入传承队伍。游客中心建成后,浦市又在着手打造打花灯等传统活动的传承场所,供传承人表演和练习。五是从事游客接待工作。近些年,浦市新招了几批导游,游客中心建成后,又招收了一大批工作人员。

(二)传统节日的变化——传统节日的新过法

浦市的诸多传统节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陆续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壮大。例如中元节,最初,中元节是用来祭祀在沅江遭遇险滩急流而不幸遇难的船工和排工门,是后辈超度非正常死亡的先辈的一种仪式。中元节三年举行一次,后辈们集中在七月份,稻子收割完之后,在浦市青水坪或和尚坪两地区选一地点,祭奠、超度意外死亡的亡灵。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今的中元节已发展成为浦市一年一度的民俗盛会,以往的念经、请大师做法事,财送鬼、放烟火,用纸船、明烛在江中放流等方式,已逐步更替为现在的龙狮舞、苗族跳香、辰河高腔,放河灯、傩祀祭、抬灵官、民俗踩街表演等一系列民俗文化节目,展演价值已逐渐代替了祭祀价值。

(三)建筑的变化——使用价值与展示价值并重

旅游发展之后,浦市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也在同步进行。修缮初期,浦市经开区邀请上海同济大学等诸多专家前来设计,拿出方案,并在大码头周边开始修缮。修缮工作遭到当地老者的反对,他们认为浦市是多元文化,建筑风格丰富多样,若按统一的徽派建筑风格改造,会破坏许多原有建筑风格。所以,后续修缮过程中皆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大部分保留了原有风格。现在的浦市建筑,是原有风格与新风格的融合,大码头是新式的徽派建筑,而古镇内的建筑还是较好的保持了原有风格。在旅游开发之前,古镇建筑基本只具有使用价值,为普通住宅楼,而旅游开发之后,人们对窨子屋等建筑风格兴趣浓厚,进屋参观的人也络绎不绝,形成了使用价值与展示价值并重的现状。

(四)文化产品的变化——由传统产品向旅游产品过渡

浦市传统文化丰富,而在旅游开发中,这些传统文化产品也逐步被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成为展演节目或者旅游产品。例如,辰河高腔以前只是中元节祭祀活动中的节目,只有在三年一次的中元节上才会表演。中元节是后辈祭祀在出船等过程中意外牺牲的先辈的一种仪式,也称超度孤魂野鬼,仪式内容单一,为了增添祭祀的丰富性,人们将辰河高腔放入其中,作为一个祭祀曲目,平常并不用来表演。而随着辰河高腔的流传,特别是1998年,辰河高腔《目连救母》在巴黎、巴塞罗拉等地演出后,引起轰动,声名远扬,被誉为“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此后,来浦市旅游的游客都想一览辰河高腔的风采。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辰河高腔开始作为一个表演曲目,经常性为游客表演。现在,在万寿宫戏台上,经常有辰河高腔的经典剧目上演,辰河高腔也逐步实现了由民族传统祭祀项目向表演节目的过渡。又如苗族数纱,是由当地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生活习惯以及神话故事传说相结合而产生的,它既是服饰和生活的产物,早先,还是男女珍贵的定情信物。苗族数纱纹样有50余种,分为氏族崇拜纹样、图腾崇拜纹样、自然崇拜纹样和吉祥纹样四大类,做工精美,表现形式丰富。由于苗族数纱在艺术上成就很高,一直受到国内外踏虎凿花民艺专家与学者的亲睐,旅游发展起来之后,数纱被更多游客所熟知,许多游客都愿意买点数纱作品,作为旅游的纪念。

(五)传统食品的变化——传统食品重焕生机

浦市传统食品能丰富,十字街李大兴的斋粉、下湾唐裕龙的水饺,萬寿宫门口康启云的“刷把头”,吉家巷口王大发,李万寿的羊肉、鸡肉粉面,太平街涤心楼的夹心糕,文昌阁的鼓儿糍和马蹄糕,堤上的扯糍,大码头龙华露天茶社的盖碗茶,宋连泰的高粱烧,苏云泰的冬酒,瑞昌和的苏酒,元泰的水晶糕,张元泰的玉带糕,龚恒兴的牛皮糖等,特色饮食驰名方圆百里。浦市小吃多兴起于清代中叶,当时浦市商贸活动多,外地商客、生意人陡增,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风味小吃应运而生。但随着商业的没落,这些风味小吃也逐渐淡退出人们的日常饮食,人们每天以米饭为主,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做一些传统小吃。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往来游客对浦市传统小吃很感兴趣,个别当地人摆摊卖鼓儿糍,游客争相购买。看到卖传统食品有市场,越来越多当地人也加入传统食品销售行业,现如今,浦市古镇内卖鼓儿糍、灯盏糕、马蹄糕等传统食品的大有人在,传统食品在旅游的催生下重焕生机。

(六)思想观念的变化

一是对旅游开发由不看好到主动参与。在浦市旅游发展初期,当地居民并不看好旅游发展,认为这么多年过去了,明清时期浦市的繁荣早已不复存在,甚至许多在外务工的浦市人都不愿意说自己是浦市人,多年的落败已经让浦市人失去信心。据青莲世第老板回忆,在青莲世第创办初期,当地居民都说浦市旅游肯定发展不起来,劝他们不要浪费钱,不要白费心力。部分群众甚至对古镇的修缮很反感,认为到处修修补补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但随着旅游日渐有起色,浦市人的观念也不断变化,他们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慢慢发现了旅游的潜力,提振了信心。许多人主动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浦市旅游发展中,有的开起了小店卖浦市特色小吃,有的投资开起了宾馆,有的免费给游客当导游,为游客讲解当年“小南京”的盛况。据一位写生的画家回忆,他冬天在万荷园写生,看到他在寒风中,当地群众主动给他搬来一盆炭火供他取暖。而之前他在另一个景区写生,准备画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人家,老人家伸手说先给钱才让画。相比之下,浦市群众的淳朴以及对游客的爱护,让他深受感动。二是对旅游开发信心越来越足。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旅游开发之前,浦市人多少是有些沮丧的,在经历了当年“小南京”千猪百羊,万萝米,水泄不通犁头嘴的空前繁荣,再到后来的一朝没落。眼看着当年不如自己的凤凰、边城、里耶一个个风生水起,而自己这个老大哥迟迟没有起来,骨子里天生有一股韧劲和掘劲的浦市人心里既不服,又无奈。“我们当时都不愿意去周边古镇参观,觉得没面子。”浦市老协一位理事如是说。而随着浦市旅游不断发展,浦市人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又逐渐被激发出来。古镇从州级历史文化名镇再到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再到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申请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浦市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15年县委宣传部组织春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有一个“我为谁点赞”的环节,电视台随机采访现场观众,问其新年愿意为谁点赞。当时一半以上的群众普遍表示要给开发旅游的人点赞,认为他们为家乡带来了发展,增添了活力,既保护了古镇,又让老百姓的日子日渐红火,值得人们为他们点赞,他们祝愿浦市的旅游能越办越好。从开始的抵触,到被动接受,一直到最后的主动参与,浦市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随着旅游的发展在日益增强。

综上所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浦市传统文化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迁。旅游开发之于当地文化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传统文化逐步演变成一种新的形式,被接受和熟知,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部分文化在无序的开发和改造中遭到破坏,面临危机。所以,如何把握好旅游开发的度,协调好旅游开发和文化变迁双方,实现良性开发,和谐发展,是旅游开发各方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浦市古镇》泸溪文史.第八辑.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民族出版社.2006.

[4]高婕.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