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幼儿学会“助人”
2017-05-05冯丽娟
冯丽娟
摘要:幼儿期是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不及时对幼儿进行“助人”行为的教育,势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日后的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为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助人意识和行为。
关键词:幼儿;助人;助人意识;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人才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品质,乐于助人。因为帮助他人,才能真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然而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和祖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过分的宠爱,部分家长自私的言行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由于这样,促使多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只知道一味享受,受人关心、受人爱,却不懂得投桃报李,关心帮助他人。如有玩具自己玩,别人摔倒了视而不见,与弟弟、妹妹一起玩耍时抢在前面玩,父母不舒服时不知关心等等。幼儿期是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不及时对幼儿进行“助人”行为的教育,势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日后的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为此,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助人意识和行为。那么,我们在向幼儿做好榜样示范的同时,应怎样培养幼儿的助人行为呢?
一、有效萌发幼儿助人意识
幼儿对助人行为有清楚正确的认识是其助人行为发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对帮助别人缺乏深刻的理解,经常会出现会说不会做的现象。要使幼儿将助人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学会助人,就要让他们清楚的认识、理解助人行为,激发他们的助人情感。
首先,我们启发幼儿从生动形象的故事和具有形象特征的活动中,初步懂得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个好孩子的行为,进而让幼儿知道要关心、帮助小朋友、老师和父母等。如我们选择故事《小青蛙和小黄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给幼儿听,启发他们思考、理解:“小青蛙受伤了,它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感觉?”“小黄鸭是怎样做的?” “小青蛙回家后心情会怎样?”引导幼儿学习帮助他人的好品格,知道小青蛙受伤了应该帮助、安慰它。并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学习怎样帮助小青蛙,亲身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激起幼儿助人的情感意识。又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再一次感染了幼儿,激发幼儿助人的情感。
其次,我们从幼儿身边的事入手,通过讨论、谈话等形式进行移情教育,让幼儿理解别人遇到困难时的感受(痛苦、焦急、忧伤等),进而懂得为什么要帮助别人,明白助人的道理。如,班上琳琳小朋友的脚不小心被爸爸的自行车轧伤了,走路不方便,我们就启发全班幼儿“琳琳的脚走起来很疼,怎么办?”激发他们的同情心,然后全班小朋友坐在一起,让琳琳小朋友说说“脚受伤时心情怎样”,“小朋友们帮她拿杯子、陪你玩时心情怎样”,并请帮助琳琳的小朋友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轻松的谈话活动,孩子们知道了别人有困难时很着急,希望得到关心,有了帮助后很高兴,因此,帮助他人是应该的,自己要主动帮助别人。
二、结合具体行为,教给幼儿助人的方法
由于能力的限制,经验的不足,幼儿往往不能将学得的助人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自发的表现出助人行为,也可能不知道怎么帮助别人。正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注意做一个细心的启发者、引导者,抓住教育的契机,随时进行提醒、督促和指导,告诉幼儿别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关心,自己可以怎么做,使幼儿的助人行为得以练习、稳定和巩固。如班上涛涛小朋友由于生病没来上课,我们提醒幼儿“想什么办法帮助他”。孩子们纷纷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安慰涛涛,“打电话和他聊天,别让他闷得慌”,“制作一个小玩具送给他吧”,“请爸爸、妈妈带我去看看他”。我们还组织幼儿对涛涛说一句祝愿的话,表示对他的关心,有的说“涛涛,你好点了没有?快点回来吧,我可想你了”,有的说“涛涛,你还疼吗?不要怕打针,你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最后我们把孩子们一句句洋溢着对涛涛小朋友发自内心的话语录进了磁带,连同孩子们制作的玩具一起送给了涛涛。淘淘小朋友听到了同伴们关心他的录音,拿到了同伴们送给他的玩具时,高兴极了,让老师帮他谢谢小朋友们,还急着回到同伴们中间呢。全班幼儿在这次集体的活动中收到了生动地教育,不仅学会了帮助别人的办法。而且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玩娃娃家等。我们就注意知道幼儿互相帮助、谦让。如搭积木是要把别人需要的积木让出来;小朋友收材料拿不动就主动帮帮忙;角色游戏时“妈妈”、“医生”,要很好的关心娃娃、病人;老师嗓子疼时,要端杯水给她,不惹老师生气;鼓励幼儿带领小班的弟弟妹妹做游戏……帮助幼儿在实践中逐渐习得助人的具体方法、策略,自觉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助人中学会助人,而非说说而已。久而久之,幼儿就将助人行为内化成自身内在的品质,形成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引导幼儿感受助人的积极效果
情感体验在幼儿社会行为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利于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帮助别人往往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事情做成,大家高兴。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助人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的感觉到,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适宜的评价和引导,让幼儿真切的感觉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激发其进一步助人的内在动机,变外在的要求为自身的需要,乐于关心,帮助他人。
据美国儿童问题研究者对幼儿园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的微笑、爱抚、拥抱、赞扬,这些积极的社会强化会使幼儿形成有礼貌、关心帮助等社会行为,所以我们时刻注意把自己的愉快体验传给幼儿。当幼儿做出助人行为时,教师就及时给予肯定、支持,如“你能帮助她系裙带,真好!”、“你能教他下棋,很不错!”。或对孩子亲切的点点头、翘起大拇指等,使他们受到極大的鼓励,因而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关心、帮助别人。热情的表扬也会使其他幼儿受到感染,愿意关心、帮助他人。
另外,我们也让受到帮助的幼儿对助人行为发出道谢,说说自己的愉快体验,使发出助人行为的幼儿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积极作用、有效价值和必要性,使其助人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
四、知道家长做好孩子的助人教育
某项研究表明:家庭对幼儿发展的贡献量居于首位,唯有家园共育才能有效的提高幼儿的素质。因此我们通过家访、家长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助人”教育的重要性,向家长介绍培养孩子助人行为的方法、途径等,让家长也参与进来,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助人行为和意识。如自身要做好表率榜样作用,教育孩子帮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弟弟妹妹,为灾区的小朋友捐衣物……这样家园密切配合,互相支持,保证了教育的连贯性、一致性,共同发挥合力效应,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助人意识,逐步提高幼儿助人行为的自觉性、稳定性。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育,我们发现幼儿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一个个或蛮横无理或自私冷漠的小娃娃,变成了一个个热情、主动、会关心、帮助别人的“文明小天使”。这些为他们适应将来的竞争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细心及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