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时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2017-05-05施婧

魅力中国 2016年43期
关键词:清朝

施婧

摘要:本文对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阐述,对清朝兴建承德避暑山庄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最后从历史价值和建筑文化两个方面对清朝时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期望为有关部门对承德避暑山庄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清朝;承德避暑山庄;历史文化价值

承德避暑山庄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历经三代皇帝方建成,是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清王朝皇家园林,该避暑山庄现阶段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由于承德避暑山庄自康熙帝起,就被清朝历代帝王们用作处理政治事务和接见少数民族的场所,因此,对现阶段研究清王朝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发展

承德避暑山庄开始修建时正值时局动荡,内有吴三桂等藩王叛乱,外有蒙古异族虎视眈眈,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康熙为了安抚少数民族,稳固清王朝政权。承德避暑山庄自从建立之后,除了避暑之外,清朝皇帝还会在行宫内接见来自少数民族的首领和外国使节,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因此,在承德避暑山庄之内,除了来自各地的建筑技艺之外还存在一系列民族交流沟通的历史文件和文物,为我国多民族融合政权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在多次的战争中发现清朝士兵由于常年的安逸和缺乏锻炼,在对战过程中战斗力明显下降,为了提高清朝士兵的战斗能力,减少边境异族对国家政权稳定的干扰,康熙帝决定建造木兰围场进行兵士训练,但是大量的士兵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吃住,于是康熙帝修建了大量的行宫,也就是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十二行宫,承德避暑山庄正是其中的一个。

承德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二年开始建造,其建造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康熙四十二年到康熙五十八年,避暑山庄经历了破土动工、挖掘湖泊以及建造湖中岛等工程,使得整个山庄已经基本具备规模;另一阶段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对避暑山庄进行扩建,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进行细节修缮和扩建[1]。承德避暑山庄随着清王朝的兴盛而建造,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山庄也逐渐走向衰败,其见证了从康熙时期到清王朝结束的全部时光,对研究清王朝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清朝兴建承德避暑山庄的作用及意义

1.承德避暑山庄在清王朝的政务运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承德避暑山庄在清王朝时期又被称之为承德避暑行宫,不仅仅是清王朝皇室进行避暑的场所,也是清王朝的皇帝们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在整个清王朝的政务运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语有云“清帝驻跸山庄,如在京师上朝议事”,也就是说清朝的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处理朝廷政事就像在京都一样。通过对遗留下的清朝历史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发现康熙、乾隆和嘉庆三位皇帝曾经多次居住在避暑山庄中处理朝廷政务,并且,清王朝签订的部分条约和战役指挥也是在承德山庄进行的。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当时的朝廷官员就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向当时的皇帝康熙汇报了中俄两国在条约谈判时的情况;在随后的定准格尔和回族部落的战争当中,康熙帝的战争指挥中心也是在承德避暑山庄之中;在镇压1788年林爽文起义一战中,乾隆皇帝也是在避暑山庄当中指挥战争的[2]。除了这些战役指挥之外,清政府在进行评定安南和缅甸地区的战争时,也是以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作为主要决策中心的。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清王朝时期,承德避暑山庄是仅次于紫禁城的政务处理中心,对于当时的清王朝来说,承德避暑山庄发挥的最大作用之一就是促进国家政务的处理。

2.承德避暑山庄为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文我们提到过,清朝皇帝们建立承德避暑山庄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接见来自少数民族的首领和国外的使节,因此,承德避暑山庄对于清王朝来说就是中央集权的另一个象征。康熙帝曾经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过来自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巴丹呼图克图,并将之册封为当时管理外蒙宗教事务的大喇嘛,将章嘉呼图克图册封为国师,专职管理甘肃、青海、五台山、北京和内蒙古地区的宗教事务,加强了当时清王朝对于边境事务的管理,促进了边境民族和清王朝的交流,为民族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承德避暑山庄为促进民族团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尔扈特部在1771年回归清王朝之后,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当时的部族首领渥巴锡,为了庆祝土尔扈特部落回归,乾隆皇帝写了《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和《土尔扈特部全部归顺记》两篇文章以示喜悦和优待,并将这两篇文章以满语、汉语、蒙语和藏语等四种语言刻在了两块石碑之上[3]。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在清王朝的發展历史中,避暑山庄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人们在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的同时,除了欣赏那些建筑技艺之外,还应当通过旅游学习,了解承德避暑山庄对我国民族融合和团结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实现山庄的文化历史价值。

三、清朝时承德避暑山庄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

1.浓厚的历史价值--清朝的兴衰的缩影。

康熙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初衷就是因为时局动荡,清王朝士兵由于常年安逸导致战斗力下降,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而实施的围场狩猎,为了给参与活动的王公大臣提供休息和食宿的地方而建造了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由于其天然的地理优势,众山拱卫,且地势高,空气清新并且离当时的紫禁城较近,一旦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可以快马加鞭送达,不影响皇帝对朝政的处理。此外,当时的承德地处蒙古牧场范围,适合大面积的破土动工,为营造皇家园林提供先天的地理条件。当时外蒙古又是影响边境安稳的主要因素,承德避暑山庄就逐渐成为了清朝皇帝们接见少数民族的首领、宗教势力以及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

康熙帝曾经将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定准格尔和回族部落战争的指挥中心,并在此接见和册封了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巴丹呼图克图为管理外蒙宗教事务的大喇嘛;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中接见过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并在1793年接见了来自英国的第一个国外使团;1860年,英法联军进军紫禁城,咸丰帝逃到避暑山庄,并在此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及《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1820年和1861年,嘉庆皇帝和咸丰皇帝先后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逝;连慈禧太后策划的“辛酉政变”也是在此地开展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在康熙五十八年基本建造完成之后,其后的每一位清朝皇帝都会有大量的时间待在避暑山庄之内,除了表面的避暑功能之外,承德山庄成为了仅此于紫禁城的政务处理中心,其兴起于清王朝兴盛时期,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而衰败,见证了从康熙年间到清王朝没落的全部历史,是清王朝兴衰的历史缩影,对研究清王朝文化和史实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2.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价值。

清朝时期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工艺博大精深,其建筑在体现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在风格上还实现了多变多样的特点,每一个建筑都体现了自身所代表的艺术风格。在布局上来看,承德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平原区、山区和湖泊区四个区域。宫殿区通常位于湖泊区的南面,地形十分平坦,是皇帝用来处理朝政、宴请群臣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平原区位于湖泊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湖泊区位于宫殿区的北面,在湖泊内还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山峦区位于山庄的西北部,山峦起伏,在周围还有众多的寺庙和阁楼点缀[4]。整个承德避暑山庄将南北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特色相结合,整体建筑看起来“如诗如画”,也是对清王朝所宣扬的“满汉一家亲”理念的表达。

另外,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也建造了大量的寺庙、阁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外八庙,外八庙在建筑形式上以汉式宫殿为基调,在建造过程中吸收了蒙、维以及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特征,使得寺庙风格趋向于多样但又统一的特点。承德山庄当中的建筑代表了清朝时期南北地方的特色建筑工艺,其中所蕴含的部分建筑工艺在现阶段已经失去了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对承德山庄当中的建筑进行分析,既可以了解清王朝的历史事件又可以了解清王朝的建筑特色,为现阶段建筑工艺提供参考。

结束语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清朝避暑山庄的一个重要代表,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该避暑山庄自康熙帝开始,成为清朝历代帝王的避暑行宮和政务处理场所,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第二政治中心,对现阶段研究清王朝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江波.清朝时期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6,03:67-68.

[2]霍云星.浅谈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及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1:151+157.

[3]王文仁.避暑山庄在清朝时期的历史文化价值[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3:201.

[4]黄莉娜.避暑山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0:283.

猜你喜欢

清朝
论清朝的秋审制度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浅析阿拉善定远营城在清朝期间的发展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从清朝官场制度看腐败
解读杂宝纹的寓意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洪秀全宗教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