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沈从文散文的艺术个性
2017-05-05王旭仙
王旭仙
摘要: 沈从文的作品被大家熟知,是因为他的小说,但我认为更能体现他的才能的是他的散文。沈从文的散文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中国现代散文之林。他的散文创作丰富,量非常大,《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作品,自然天成,形成独有的风情、风味、风格。沈从文的散文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湘西塑造了沈从文,沈从文再现了湘西。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湘行散记》;《湘西》
许多读者认识了解沈从文以及他的作品都是从《边城》开始的。翠翠纯洁、美好的形象以及湘西独特的地域文化,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以此为开始,深入了解,逐渐喜欢上了沈从文以及他的作品。我也喜欢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他所描绘的神秘的湘西,深深的吸引着我。作家的创作风格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性情分不开的,而一个人的性情,或者说性格的形成与他所生长的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好事人,若从一二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沈从文就是生活在这个名为“镇筸”的地方。
一、独特的写作题材
由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沈从文的创作素材有异于其他作家。他的散文扎根于湘西这块偏远、落后、不为人知的神秘的地方。“他把地方风情写得很迷人,是评论家和读者一直在争辩他的乡土文学作品有多少真实性”。沈从文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认字,入学之前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在私塾和小学读书时,老师所教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他的兴趣,于是他把注意力转移到校门外广阔无边的社会生活。而这段生活经历无疑形成了他一生的性格与感情基础,并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沈从文对周围世界的异常敏感又天性好奇。他观察宇宙万物细致入微,他的藝术天才一部分来源于此。”那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叮当作响的铁匠铺,挂满各种颜色布匹的染房,屠户的肉案桌,扎冥器的铺子,还有那长满花木的青山,游鱼嬉戏的小河,果实累累的树木……都令他神往。
(一)湘西的自然风景。
在作家的笔下,故乡的山,仪态万千,清奇秀美。故乡的水,波光潋滟,清澈见底。白河是“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辰河“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作家观察入微,不同的景色,描写绝不雷同。景色在作家描写下,表现出不同的形态,逼真秀美,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对湘西充满了向往之情。在湘西的自然风景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两岸高处去水三十丈的吊脚楼了。在这里,我把吊脚楼也归入到自然风景中,因为吊脚楼在时代的长河中,早已与山、与水融为了一体,成为了湘西最具特色、最具代表的风景。沿河两岸的吊脚楼,在河水的映衬下,显现出古老、纯朴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二)湘西的民族风俗。
湘西的民族风俗,最具代表的就是端阳节的赛龙舟“那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除了端阳节的赛龙舟,还有二八月农事结束时的木傀儡戏,冬天腊月要唱酬傩神的愿戏等等。
二、独特的文体特征
《湘行散记》和《湘西》,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湘西的地理、民俗、传说、风景、人事、史实等,错综交杂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湘西水墨画。作者能够把如此繁多的人、事、景、物等写的有条不絮,则得力于作者对不同文体的驾驭能力。
读过沈从文散文的人,最大的感受便是:初读似小说,但仔细一辨却又是散文。这便是沈从文散文的独特性,即集小说、散文于一体的文体特征。沈从文将小说、散文合而为一,吸取了两种文学体裁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散文样式。其中,小说更注重人物和情节描写,游记式散文结构全书,写景状物,抒情叙事。
作者两次回家乡,都是由沅水溯流而上。作者以这条绵延千里的沅水及沅水两岸的社会生活,引出各种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湘西的自然风景和民俗风情。例如《湘行散记》首篇《一个带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就写“我”由常德过桃源时,一位老朋友伴“我”过桃源,由此而引出的这位朋友的一些趣事。《湘行散记》、《湘西》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家乡的风景、风俗、生活等作了细致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家乡的风景秀丽、如诗如画,家乡的人憨直、率真、豪爽、慷慨。就连妓女这一被人唾弃的职业,在作家的笔下也没有批判,却充满了深切的悲悯之情。《湘行散记》、《湘西》全书都是作者的回乡路途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形成了取材范围广泛、描绘自然风景、记录风俗民情、反映湘西生活面貌,并表达作者感情的游记式的散文。
三、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作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作家风格和作品风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由于作家的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沈从文以其独特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艺术创造能力等,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一)结构。
《湘行散记》、《湘西》这两部作品是作者两次回乡,沿沅水溯流而上,对沅水两岸的风景、人物、社会生活的描写。这种结构方式,仿佛一棵大树,在长长的主干上,交错长着长短不齐、大小不一的树杈,而这些树杈又必须依附着这根主干,这种结构方式就显得条理明晰,脉络清楚。例如《湘西》,作者先从沅水下游第一个主要城市常德说起 ,谈常德的船 ,接着是写沅陵的人 ,接着是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再接着是泸溪、浦市、箱子岩 ,然后是辰溪的煤 ,沅水上游的几个县 ,最后是凤凰 ,各篇都有所侧重 ,在突出重点的同时 ,融进地理物产、山光水色、历史遗迹、风俗民情 ,又旁及各种乡村人事 ,这样结构全书 ,就使读者对湘西30年代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 ,这是《湘行散记》、《湘西》的一种表层结构 ,而深层的结构方式 ,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书 ,每篇里都有一个“我”。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二)语言。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最根本的也莫过于语言、抒情和审美三个方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抒情是散文的本分,散文是作家最深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必须借助于语言。语言形式和抒情内容的结合,才谈得上审美。所以,对于散文来说,语言是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
1.语言简洁,典雅与粗俗并存。
沈从文的散文,记人叙事,勾勒山水,或表现作者内心,均简洁明快,一语中的,绝不拖沓。尤其是《湘西》中九篇作品,几乎无一笔空疏,每字每句都是贴切的描写,以最少的篇幅包含了最多的内容。“他借湘西边地风情而对中国古典诗意的卓越再造”。在遣词造句方面,沈从文是受古典文学影响很深的作家。《湘行散记》中多着意于凡人琐事,文中多次记述水手相互间的辱骂,粗语脏字脱口而出。但作者不改动,不修正,照本铺陈。因为“他们并不是吵架,不过在那里‘说话罢了。这些人说话照例永远得使用几个粗野字眼儿,也正同我们使用标点符号一样,倘若忘了加上去,意思也就很容易模糊,不清楚了。这样粗野字眼儿的使用,即在父子兄弟间也少不了”。作品要展露的正是这种生命的本相,展露他们为人的简单和简明。爱恨都张于外,不掩藏,不伪饰,心口如一。
2.语言的幽默性。
当我提及幽默时,大多数人都表现出惊讶、不解,他们的思维定式中认为这降低了沈从文的艺术品位。对沈从文全面价值的衡量的重大缺漏便是对他的幽默性的挖掘。而沈从文散文的幽默性,体现为将情与智相结合张弛自如发散的幽默,以丰富的情感为基调,以别致的幽默为文眼,令人笑中流泪,泪未尽而又笑,有时则表现为或上升为更为强烈的讽刺性,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故事之中。沈从文的幽默中比别人更多了些悲哀,愤世嫉俗的情感因素,他之所以叙写故事,之所以力求形象生动,并不是为了纯粹给人幽默,而更多的是让自己在幽默中发泄不快。总体的感觉上,表现为一种幽默、一种微笑、一种诧异和滑稽的风度。
总之,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的自然风景、民族风俗以及湘西的人民,是其他作家的笔没有触及到的。沈从文创造的这种集小说、游记、散文为一体的新的散文样式,为其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并为文体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沈从文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散发出纯朴、优美的艺术气息。湘西的独特与神秘,加之沈从文的艺术个性,使湘西这一不为人知的地方放射出特异的光芒,也使他的作品产生了神奇而隽永的魅力。湘西塑造了沈从文,沈从文再现了湘西。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九卷.散文,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2]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刘洪涛 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李生滨.沈從文与京派文人的魅力.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张义顺著.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思想及艺术特色探析,宁德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