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5-05顾红祖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0期
关键词:科学课自然界科学素养

顾红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135-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当前社会民族发展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一、用活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能够灵活的运用教材中的一系列的知识去进行讲解,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那些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而应该对学生讲解那些比较通熟易懂的,在进行自然科学教学的时候,要用唯物的辩证观点去进行教学,教学材料应该是经过精心选择过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发掘教材中的知识,按照低、中、高的循序来进行教学。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那些可以介绍自然现象的教材。如:花鸟树木、水和空气、天气变化、太阳东升西落等等,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日常生活照的一些现象可以做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够去观察生活照的基本的科学知识,进而,更好的激发其探索自然的激情,更好的投入到课程教学中。

在中年级教学的时候,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则可以进行一些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科学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运动和变化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则可以对学生重点教学自然界中事物时间的联系和运动规律等一系列的教学,探索自然界物质之间的联系,如: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种子发芽对温度、湿度等的要求,也可以探索自然界中运动的一系列的规律:如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热传导的过程、月亮月初到月底之间的变化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渗透到自然界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掌握自然界中的系列的变化规律,从而明白自然界之间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进而更好的明白,人类只有不断的去了解自然,才能够更好的适应自然,才能够更好的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

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学习、研究自然知识和科学自然观教育的有机渗透,不仅接触认识了许多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还润物无声受到了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的熏陶,初步领悟科学自然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学习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五彩的自然界和缤纷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方法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科学课所特有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各种自然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三、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1.培养浓厚兴趣,让学生会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进而激活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

2.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通常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只有让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学生才会发挥出全部的主动性。因此,小学科学课应基于问题开展教学,以问题作为课程的载体,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学生的心境,使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的疑問,质问自己和同伴,甚至是质问老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题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要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索,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需要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天长日久才能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1]段妍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05:248-249.

[2]艾红梅.学生创新能力的局限与突破[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5).

[3]陈晨,程婷,田园,唐荣,谢伟芳.探析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1:103-106.

[4]张晓艳.新乡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西部皮革,2016,14:69-70.

猜你喜欢

科学课自然界科学素养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自然界的一秒钟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