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获得课堂教学改革的金钥匙
2017-05-05富强
富强
【摘要】课改是一份有良知的、关于每个孩子成长的事业。我们追求的 高效课堂一定要有模式,没有模式的课堂是胡乱的课堂。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只要把课改方向找对,把推进的载体找准,把操作的细节做透,转化好先进的经验,物化出适合自己的模式,活化好推进的策略,让课改的精神走入人心、落入课堂,形成技巧,长期坚持,活力就会得以焕发,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关键词】课堂教学 改革 钥匙 模式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106-01
传统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这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但怎样改,又无疑成为另一个共同的困惑。课改是做出来的,没有针对现实问题的“行动研究”。从而呈现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成为单纯的知识贩卖,而缺少精神的成长。为此指导课改的途径和方法则变得相当重要。任何好的理论离开了好的科学的方法都犹如鲜花失去了水分。
下面就谈三点对课改的粗浅认识,与大家探讨。
一、课改是一份有良知的、关于每个孩子成长的事业
课改就像油锅里捞孩子,不能只捞几个。关注全体其实没有多么的高难度,只要去想办法“改变学习状态”,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引发学生精神状态、发展状态的改变。一旦在课堂上能收获快乐、找到感觉、获得尊重、激发出对生命的热情,我想辍学和走极端的几率一定会降低。如果这一代学生有希望,那么我们的未来才真正有希望,不是说孩子就是未来吗?而那些加引号的课改,不以解脱和改变学生的“状态”为要旨,反而越发加剧着学生的厌学甚至厌世情绪,“变形”的应试教育正日益危害着我们的教育,如果任由它们存在而不去戳破甚至“打假”,那么教育就会犯南辕北辙的错误,因此,课改是在“拯救一批孩子”,这是一份有良知的、关于每个孩子成长的事业。
二、高效课堂一定要有模式,没有模式的课堂是胡乱的课堂
我们有太多的人,竟然不顾教育的事实和现实真相,一味推崇“教无定法”争相展现教学艺术。然而,教学过程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开汽车。假如随心所欲离开“规则”,时不时想表演一下车技,那是十分危险的行为,极容易会酿成“车祸”。
或许有人会说,我早就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了,我当然就有资格教无定法了,但这不是理直气壮的理由。“宝马”和“桑塔纳”一旦上路都必须遵守“交规”。更何况,教无定法是有前提的,这句话的前面再说“教学有法”,后面是“贵在得法”。从“有法”到“无定法”,再到“得法”,恰好是教学必须经历的三层境界。仔细从字面研读,“无定法”其中就蕴含着“法”的,这个“法”正是指的教学的“基本”常识。
不独是高效课堂,几乎所有在课堂教学上有些心得的人,都有“法”,比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李吉林的“境界教学法”、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琳琅满目。
有法,便于老師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无法,就变成了“摸着石头过河”,课堂教学假如靠着感觉走,那不是胡乱课堂是什么?
我们深思熟虑的意图是:通过落实课堂模式,来落实主体和主导的关系,通过课堂模式的转变,来促进教学关系的重建,让课堂效益、效率在尽可能高起来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真正“精神成长”。
三、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高效课堂的理念承载在高效课堂模式之中。以杜郎口中学为例,课堂模式是10+35,规定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有人质疑说课堂教学岂能限制教师讲,这样的质疑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却没有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课堂仅仅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不限制“讲”岂能保障学生的“学”?这道理朴素到和“红灯停、绿灯行”没有差别。就像“使筷子”、“学走路”,儿童总有一天需要摆脱母亲,学会自己吃饭、走路。使筷子学习能力的来源。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也预示着“妈妈的解放”。让农村不识字的老太太学会打麻将,最好的方式不是办班,先教识字,在教专业课,而是帮助她找三个陪练,在动手中学习。如同毛主席讲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就像“踢足球”教学不是替代是“交付”,不是包办是“还给”。教师要敢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处理自己的问题。教师很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要保持自己的角色,绝不帮助学生下场踢球。当教师完成交付之后,才会有自主学习的产生。所谓鸡有鸡道,蛇有蛇道,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就是在踢皮球时形成的。教师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忍住看学生动,放手才是教学的起点。
提倡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是教数学的,他在讲关于学习时,曾经举例说,1+3=4不是教学,是“灌输”;当教师提问1+3等于几时,比较接近于“教学”了,教学重在“导”上;假如说“1+3=5”时,这就是教学。为什么?当教师敢于有胆量抛出类似这样一个常识性“错误”时,这个错误就会在学生中形成“反馈”,立马会有人“不顾礼貌”地站出来指正错误,这就是“学”。
我们依照新课改转变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评的方式这一理念,坚决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学生的“一传”——让学生动起来,和知识直接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习”。学习即经历,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学习即创造、成长、收获,知识一旦离开了应用,课堂一旦拒绝生成和生长,教学一旦变成了灌输和填充,那让学生得来的则只能是“死知识”,而“活知识”必须生根、开花、结果,能够让学生一生“带得走”、“用得上”,因此我们从相当高度上认识学习能力,我们主张,唯有致力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生成他们的终身发展能力。
我们坚信,只要把课改方向找对,把推进的载体找准,把操作的细节做透,转化好先进的经验,物化出适合自己的模式,活化好推进的策略,让课改的精神走入人心、落入课堂,形成技巧,长期坚持,活力就会得以焕发,道路就会越走越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理想就会一步步来到现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