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视角,品历史情韵
2017-05-05谷大伟
谷大伟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在我校亲任校长,通过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深入学习,指出了其在初中历史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和必要性,并结合作者本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初中历史学教学中实践应用“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102-01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校的老校长,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思想,至今依然是我校校训,对我们影响深刻。但是,我觉得使我受益最大的还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华。他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集中在“做”字上。
“教、学、做合一”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做”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而由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师生在做的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也会从学生那里获取一些新知识和经验。这就是“教学相长”。
“做”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在理论和实践中架起了一座桥,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良方。
“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对历史教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性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恰当应用,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做合一”是“真教”“实学”。陶行知先生1945年为广东百候中学撰写的校歌中有两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说的“教人求真”,也就是教学生求得真知识,真道德、真本领;这里说的“学做真人”,也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真本领的人。把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熔入我个人的教学,在开设市级公开课《人类迈入“电器时代”》中,在讲完课,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请大家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和创新用合理的想象,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于是,有的同学便用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发明耐用碳丝灯泡后用贝尔发明的有线电话说:‘热烈祝贺莱特兄弟的飞机在1903年试飞成功。德国的西门子坐在有轨电车上遇见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卡尔·本茨正在把内燃机装在自己的1885年制造的汽车上。意大利人马可尼把老美和小德的发明和创造用无线电报发给了对方。”
这样,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就多,既检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教、学、做合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知识应该是一条流动着的溪,是一口喷涌而出的泉。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增加“内存”,善于总结、反思,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过去,我是用多讲有趣的故事,以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实践,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而应该把“拓展教学内容”的着眼点,放在怎样更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上。因此我常常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鉴真东渡”这一内容时,我介绍了日本友人长屋王为扬州鉴真纪念馆的题联“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学生既理解了鉴真东渡的原因及辛苦,又知道了鉴真恩比“风月”,节操“同天”,中日两国衣一带水,源源流长,同风共月的关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只要求学生机械式的去背更容易,要好的多。也就是说,只要教师“做”好了,学生便好“做”了。
第三,“教、学、做合一”能使教学过程充满和谐、融洽气氛,改善师生关系。
我在教“西安事变”这一课内容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为什么不把他杀了反而放了?”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对这件事很感兴趣,我当众表扬了该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围绕“蒋介石究竟该杀还是该放”“怎样解决西安事变”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有的同学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應该杀。有的同学反驳:蒋介石的确该死,但当时日本侵略,形势复杂,如果释放蒋介石,更有利于各方抗日力量……同学们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有的同学还联系《西安事变》这部电影加以引证,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时我引导同学们从教材出发,分析当时复杂形式,分析当时杀蒋介石与放蒋介石的厉害关系,让学生知道了中国共产党站在全民族利益的立场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以和平方式解决而告终。通过讨论,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政策有了深刻了解和认识。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遇到敢于提出自己问题的学生,不要一棍子打死,而是要进行鼓励,同时因势利导,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要“做”,学生更要“做”,以此达到“教、学、做合一”,这样才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教、学、做合一”,只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以它为指导,不断学习这一理论,勤与思考,认真总结,善于运用,初中历史教学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6-1.
[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落实首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历史教学实践创新》,来源:北京教育科研网,2006-3-11.
[4]《河南教研》中学版,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