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017-05-05郭梅清
郭梅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67-02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必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爱问、善问。
一、尊重学生,使学生敢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这种好問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主要是由于心理紧张和害怕因素使然。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必须尊重学生,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利用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激发他们提问题的欲望,引发他们提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提问题时,老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对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十分幼稚肤浅的问题,都尽量给以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学困生。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应该消除学生怕提问题、怕人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敢想、敢说、敢问。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老师可以把问题寓于趣味性的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富有情趣的佳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设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数学问题;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为此老师要善于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树立学生解决数学难题信心,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借助电脑展示很多生活中利用圆的实例图片,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圆,之后,再创设启迪质疑情景: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的,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的?学生独立思考后,就争着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圆有什么特点?它的周长、面积该怎么求……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
三、点拨启发,让学生善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质疑: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
即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学生在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质疑: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会有什么关系?学习异分母加减法是否要用到同分母分数的什么知识?它们的计算法则是否会相同?……
2.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
即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课伊始就给出课题,让学生自由质疑,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倍数、公倍数的认知基础,学生不难质疑: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会与两个数的哪些质因数有关?它是否也可以用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他们的主要区别会是什么?……
3.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
例如:教学《三角形认识》这课时,我在课件中展现很多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的实例图片。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这些三角形之后,创设启迪质疑情境:看到这些图,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学生思考后,争着提出如下问题:房子的屋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难道不可以做成四边形或其他形状吧?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周长,面积该怎么求?……虽这些问题在本节课中可能解决不了,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这些知识特别注意听,感到特别亲切。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质疑要点,往往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好问题。学生的质疑水平一般都要经历自发质疑——优化质疑——创新质疑这样的一个过程,一次次体验成功喜悦之后,学生质疑积极性自然会提高,甚至希望自己每次提出的问题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需求不断上升过程中,质疑水平无疑会一点一滴地提高,最后提出创新型问题。
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问题去思考、研究。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要解答问题”。伽里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总有问题而已。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大力提倡实行“问者无错”原则,让学生有自由行使课堂教学的质疑问难的权利,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