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绘画、太极拳交互课程研究初探

2017-05-05胡亮

艺术评鉴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太极拳绘画

胡亮

摘要:国内各高校早已根据课程属性针对大学生分别开设了绘画与太极拳课程,已有不少学者将戏剧、书法等艺术形式与太极文化的深刻内涵做了关联性研究。本文依托于作者多年的绘画教学经验和对太极拳的直观体会,认为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共通性,可以成为今后高校探索绘画与太极拳交互课程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这样的设想,文章运用对比与归纳的研究方法,提出论据并加以关联性分析,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探索。

关键词:绘画 太极拳 交互课程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156-03

古语有云:“文武交泰,书剑一家”。绘画与太极拳,同属中华文化的瑰宝,不断被国人继承与发扬。绘画是艺术自不用多说,而太极拳被称为“东方芭蕾”,早在2006年即入选第一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艺术。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一方面,绘画主要从属于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而太极拳则主要是通过体育课这一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得以传授,二者在课程性质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绘画与太极拳一文一武,一个动笔一个动身,在实训的形式上也存在差异。然而经过作者多年的绘画教学经验和对太极拳习练的浅显体会,认为绘画与太极拳在身体态势、运动方式、虚实关系、形意一体等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一、身体态势

(一)立身中正

从绘画练习来看,首先最基本的一点,专业绘画要求绘画者的身体和头要正,不论是坐着画还是支画架站着画皆需要如此。身体要基本正对写生的对象,不要完全侧对或背对对象。头应该领正,正视物体,不能形成歪头或扭头观察物体的习惯。这是对于作画者身体的基本要求,而且在画画时对画板的放置也是要求一旦确立了构图后以正面方式,而不提倡为了所谓的绘画方便经常将画板翻倒着作画。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立身中正,虚灵顶劲,下颌内收,头顶的百会穴领起,让颈椎、胸椎、脊椎在身体的背部呈一条直线。不论是做怎样的套路和动作都要做到“正”,这是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绘画与太极拳在“正”的要求上基本一致。

(二)保持适度距离

从绘画练习来看,身体离画板要有近乎一个手臂的距离,不能离得太近或太远。保持合适的身体距离,既是为了保护眼睛,便于完全施展手臂的作画半径,也是为了形成整体观察方法的需要。距离太近容易形成局部观察,而局部观察则是绘画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之一。

距离的要求对太极拳来说更是近乎苛刻。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开步的距离、两臂与腋下的距离、两臂之间的距离等处处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太极拳八法之一的“掤”劲,就是要求身体各部位能够形成一个饱满的态势,让身体舒展大方。如果在练习过程中距离控制不当,不仅会让身形局促不堪,到处受制,而且也不利于气血在身体内的微循环。

二、运动方式

(一)以圆为基

众所周知,绘画是动笔的艺术,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都必须通过手,更直观的说是手指的运动来完成。然后,画画并不完全只是靠手,也不可能只靠手的独立运动就可以做到运笔自如。绘画者在学画初期需要明白绘画的四个运动“轴心”,分别是大臂、肘部、腕部和手指。通常笔者在给零基础的学生授课的开始阶段,都会教学生通过运用铅笔,在纸面上做拉线训练。从运动轨迹来说,不论是画直线还是画曲线,手臂的动态弯曲构成了绘画的整体态势。例如在壁画创作或是画很长线条的时候,绘画者必定需要通过手臂的整体带动,一节一节地催动肘部和腕部,通过“活手腕”来完成划线;在画一般长度的线条或是绘画之初打轮廓的时候则是保持大臂不动,通过灵活肘部和腕部来催动手指作画;在画短线或细节的时候,则只是通过活动手腕和手指来进行。由此可以发现,不论是我们画什么样的线条,长线还是短线,直线抑或是曲线,是人的生理结构所形成的绘画的四个运动轴心,本身就决定了画出的线条在理论上都是一条条的“圆弧”,而且越是轻松用笔就越是在画圆弧。反过来说,即便是通过僵硬的笔法去画直线,哪怕画的再笔直,其实肘部和大臂都是在做圆弧运动。所以说绘画中,线条只是整个手臂圆弧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结果,绘画的本质其实就是在画圆。

太极拳的运动同样以圆为基。陈式太极拳名家陈鑫曾有诗云:“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身备五弓,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圆弧曲线,这是对太极拳行拳走架乃至推手实战的基本要求。包括陈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不论是顺缠逆缠,还是上缠下缠,实际轨迹都是各种空间的曲线运动。再比如太极身法的进步和退步,都是以腰为轴的旋转带动下画弧形或半圆形,故而古语有云:“太极拳俱圆象”。

(二)节节贯穿

太极拳练习中,有一个关键字“催”,这个动词把太极拳劲路的运动方式表现得出奇巧妙。太极拳要求“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与腰,通过肩肘发于梢节,“以肩领肘、以肘催手”……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正是通过这样的节节贯穿把劲催发出来,这是一个强调整体的劲,而不是空转的局部的劲。正如“青龙出水”一式中最后的定式动作就是最好的映证。

在绘画中,同样需要贯穿。例如在画素描起稿打轮廓时,那些纵横交错的轮廓线就是在研究不同形体之间的一种贯穿关系。又如绘画中有些形体看似孤立,实则构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正是绘画教学中反复强调的“整体观察方法”,只是“贯穿”和“整体”这两个词,运用在绘画中是指眼睛的观察方法而最终落笔于纸上,而在太极拳练习中则是指劲路和内气通过身体的一动全动周身运行了。

三、虚实关系

(一)虛与实

不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派,都讲求虚实关系。西方绘画中的虚与实是构图处理中的一个空间概念。在素描关系中,虚可以简单理解成模糊,实为清晰。这里暂且不对中西方绘画中的虚实关系做更进一步的比较,但究其本质都是为了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表现力。达芬奇曾说:“绘画显示的第一个奇迹,仍是物体从墙壁或其他平坦的表面上凸出,使得精于判断者上当。”就如同初学者画石膏几何体,如果单纯是涂上一块均匀的明暗色块,那必然不会出现空间的转折和透视感,而必须要让明部往前“走”,暗部往后“退”。前面的刻画要实在一些,后面的则需要虚画过去。无论是素描关系还是色彩关系,只有具备了虚实关系,才会产生层次感和纵深感,正所谓画面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在太极拳中也讲求虚与实,这里的虚实主要是指身体的重心。如重心在左腿,则左腿为实腿,右腿为虚腿。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虚实关系也是不断在进行转化,正如同太极双鱼图的阴阳转换之理。太极拳未动之时,阴阳未分,虚实未现。一动阴阳即分,虚实立现。然而在太极拳中,也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谓虚并不是全无力量,实也不是全然占煞。太极拳劲路的源动力就来自于两腿重心的相互倒换,重心平分则阴阳未分,自然也就不存在力之来源。这种虚实的倒换几乎与绘画中的调整虚实关系并无二致。

(二)虚实求“和”,和中有“度”

我们在绘画中要追求虚实关系,目的并不是为了突出虚与实的差异效果,恰是为了促均衡,求和谐。“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相互协调、平衡的关系,也是一种审美价值尺度。例如在绘画中强调画面中要有统一和变化,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而这种变化的产生便是来源于虚实关系。如果过分强调虚实关系所带来的变化,譬如画面中大面积地运用对比色会对整体效果造成影响,不利于色调的统一。于是这里我们就要强调一个“度”,从美学上来讲,就是既要在整体氛围中有对比突出重点,又要使这样的对比服从于整体的和谐。

太极拳也非常注重和谐的含义,太极拳的拳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之理极为契合,几乎体现在太极拳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之中。太极拳中讲求张弛有度、倒换有度。例如两腿的重心应该是四六分,还是三七分,都有明确的程度要求。重心倒过了就容易产生跪膝,而这往往会造成膝盖的酸痛,所谓“过犹不及”就是最好的总结。因此,只有在练习中体会到和中有度,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太极拳也重视对称美,对称与均衡这两个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画上等号。例如在太极拳中有左式的野马分鬃,也有右式的野马分鬃,有左式的搂膝拗步,也有右式的搂膝拗步等,而这种对称与均衡之美在绘画训练要求中几乎是重中之重。

四、形意一体

(一)形与意

绘画中的形主要是指点、线、面等具象造型。形对绘画来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看画必定首先是看形,就如人的皮肤是表象,绘画及其他艺术中均讲求形式美。意主要是指绘画的立意、意识,就如同人皮肤下的经脉,是内在。以“意”作为创作主导的“意象思维”方法对绘画中的笔墨、构图、技法等影响极大,一幅画的立意如何往往决定了该绘画作品的层次和价值。其实不仅是绘画,太极拳的运动也同样包含“点、线、面”这些构成要素。例如太极拳的每个动作的起势和定势是点的静态表现,而在运动的过程中则是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线,强调不能断劲,需要连贯。美学上认为点、线的扩展构成了面,在太极拳中,面主要体现为没有平面,没有直线,均是空间曲线运动。

就形式美而言,太极拳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就是因为它客观存在各种美的构成规律。形体动作姿态的优美,是一种外化的表现。而意则是一种内化,体现在思想意识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更有“形断意不断,意断神可连”的说法,可见意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二)重形更重“意”

绘画与太极拳均是重形更重意。这里的“意”包含意识和意境两个层面。

先说第一个层面,就绘画来说,绘画初期必然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铺排线条,搭配色彩,灵活运用技法进行美的提升或再现。而当绘画的水平到达了某个层次,必定会探寻更深的思想境界,进入绘画创作的阶段,也只有当具备了绘画创作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了绘画。绘画包括书法在内都应做到“意在笔前,文向思后,然后作书”。

太极拳练习也是如此,第一个阶段必然是外形的学习,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的反复揣摩必不可少。太极拳讲求“形、力、劲”,具备了正确的外形才谈得上发力,走内劲。太极拳同时要求用意不用力,这里的“意”是一种有意识的支配运动。太极拳作为内外兼修的内家拳,一举一动都是在人脑意识的支配和统领下,运用手、眼、身、步法,结合导引、吐纳术的有机协调运动。

例如练习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不使有分毫拙劲,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全是用意不用力。这里的放松,一方面是通过松肩沉肘坐腕松胯等身体动作来放松,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大脑有意识地支配身体各部位来放松,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加容易做到真正的放松。

二者除了在意识运动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外,“意”还具有意境、心境的意思。绘画的意境既体现在作品之中,也存在于绘画者作画中的心理感受。一般绘画水平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只要想要什么的效果就可以画出想要的效果,也就是“眼到手到”,并且往往在作画时会进入某一种沉迷于画中的心境,这时非常强调人的主体性。这和练习太极拳时的感受非常相似。太极拳在运气走架的过程中极为注重内静外动,强调松沉入静,要求练拳前要平心静气,神起内敛,调整呼吸。在运动过程中“身虽动,心贵静。心为令,气为旗”。尤其是独自在琢磨拳架时,通常会使人感觉松沉入静,心无旁骛,这是练拳时候的心境。又如陈式太极拳的集大成者陈王廷的名句“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中造拳一词充分体现了其闷中求乐的心态,突出了心境的主体性。可见,“境”乃绘画与太极拳的关键所在。

当然,除了以上论述的四个方面以外,绘画与太极拳的学习方法也非常相似。二者至今都几乎沿袭着传统师徒制的传授方式,绘画与太极拳艺的提高绝不是靠自己闭门造车就可以钻研出来的,都需要“名师”的悉心指点。有了名师指导,必然会明确正确的方向,少走不少弯路。尤其是练拳若是方法不对,无异于缘木求鱼,容易让人误入歧途,为了锻炼身体而练拳结果反而把身体练坏了,而绘画也是一样的道理。

文需武功,武需文帮,文武合璧,天下无双。综上所述,绘画与太极拳二者之间有如此多的异曲同工之妙,倘若能将绘画与太极拳的课程进行有机的交互和融合,那么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绘画的要点,提高绘画技能,同时通过习练太极拳又可以增强体质修身养性,避免浮躁。二者相互反哺,相互促进,只要恒修勤练,实在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大有裨益,使人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蒋金玲.世界·生命·艺术意境之关系———从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谈起[J].安徽文學,2009,(04).

[2]付月婷.解读中国绘画中太极因素的融入[D].沈阳:辽宁大学,2011年.

[3]陈晓娟.意境:艺术之为艺术[D].南京:东南大学,2005年.

[4]危磊.中国艺术的尚圆精神[J].文艺理论研究,2003,(05).

[5]王冬梅.“圆”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式[J].国画家,2007,(06).

[6]王岗,郭华帅.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7]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8]陈正雷.陈式太极拳的刚与柔[J].中华武术,2001,(03).

[9]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的诠释——解读太极拳健身文化之“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猜你喜欢

太极拳绘画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光影视界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