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艺术中的“哭腔”之美
2017-05-05陈梓劼
陈梓劼
〔摘 要〕二胡又称“奚琴”,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拉弦类乐器,它的声音酷似人声,能够充分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二胡凭借其特殊的音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常被用来模仿哭腔。哭腔原是用来形容人们在哭泣时发出的声音,后被运用到一些地方的戏曲以及二胡独奏曲当中,而二胡在戏曲的伴奏中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使得其与哭腔紧密相连。
〔关键词〕 二胡 哭腔 美感
二胡源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出现于我国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被称为“奚琴”。明清时期,胡琴在中原大江南北已广为流传,但当时二胡一直被作为戏曲的伴奏乐器,也没有独奏的机会,更不可单独在正式场合演奏,因此二胡作品仅仅局限于戏曲民歌伴奏时的简单结合。
二十世纪初,二胡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民间艺人华彦钧创作的乐曲《二泉映月》让二胡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根据阿炳的悲惨经历创作而成,但风格却是悲中带怒、倔强不屈的。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乐曲的指挥也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二胡的魅力,小泽征尔在聆听二胡乐曲《二泉映月》时曾说过:“我没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这段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二胡在演奏哭腔作品时产生的巨大震慑力。二胡以其酷似人声的音色,加上丰富多变的演奏技巧,使哭腔在音乐中显得形神具备,哭腔的运用也使得二胡演奏走向高潮从而向世界传递了更大的美学价值。
此外,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借鉴和吸收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使得二胡演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哭腔作品的把握上也更加游刃有余了。在此期间涌现出了大批的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创作了很多具有哭腔音乐风格特点的乐曲,例如刘天华创作的独奏曲《病中吟》《苦闷之讴》,黄海怀改编的《江河水》,关铭改编的《蓝花花叙事曲》等。
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影电视剧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生活,二胡在其中配乐,通过演奏具有哭腔情感色彩的音乐来配合剧中悲情的画面与情节,常常令人潸然泪下,足见二胡音乐巨大的感染力,从此,当代音乐作品中哭腔与二胡紧密相连。让原本两个独立发展的哭腔演唱与二胡演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融。
一、哭腔运用的代表性二胡作品《蓝花花叙事曲》分析
(一)哭腔在二胡作品《蓝花花叙事曲》演奏技巧中的表现方式
二胡演奏技巧丰富,并通过其来模拟表现哭腔,其中以“滑音”、“揉弦”、“颤音”及“装饰音”最为典型。
滑音:二胡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上滑音与下滑音,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夸张感,从而将哭腔的情绪变化更好地表现出来。
揉弦:二胡是一件酷似人声的拉弦乐器,无指板制约,通过丰富的滚揉、压揉和滑揉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在演奏中揉弦的恰当使用能使旋律更富歌唱性。在表现比较伤悲的哭腔音乐作品时,通常运用滑揉或压揉等技巧来模拟痛苦的声音,用慢慢地滚揉来模拟人声的如泣如诉,以表现音乐的强烈情感。
颤音与装饰音:颤音与装饰音的大量运用,对模拟人声的嚎啕大哭与间断性地抽泣更加形象。
(二)《蓝花花叙事曲》赏析
《蓝花花叙事曲》这首乐曲是由关铭先生于1981年根据陕北民歌《蓝花花》的主题音调及故事情节创作而成,乐曲通过对于蓝花花这样一个美丽、善良、纯朴的农村姑娘典型地塑造,以及她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展现了蓝花花勇于向封建势力抗争的坚强性格。
乐曲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蓝花花好”、“惊变”、“抬进周家”、“出逃”。以作品的展开部慢板“抬进周家”为例,这一段是全曲的重点段落,由四个乐段组成,这段慢板里的哭腔、抽泣是二胡声腔化的最好表现。作为乐曲的高潮部分,这一段极致刻画了“蓝花花”对封建思想的强烈控诉,音樂中流淌出了诉不完的悲苦与辛酸。
第一段为2×4的结构,从136至143小节止(见谱例1)。旋律简洁,情绪悲苦,表现了兰花花被抬进周家时凄惨、木然和愁苦的心境。为能充分表现主人公“因陷入极度忧伤泣不成声”的神态,演奏时除了要适当控制好音量,前两句还应做短分句的处理,具有似断非断的律动感。
第二段同样是2×4的结构,从144至151小节结束(见谱例2)。这一段旋律的音区偏高,情绪激昂,表现了蓝花花面对苍天倾吐满肚苦水的景象。这段伴奏的背景音乐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为主,形成了紧拉慢唱的形式,营造出紧张不安的气氛。在演奏时要注意右手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有力,揉弦的力度和幅度要大且重,音量要提高两个力度级。
第三段基本也是2×4的结构,从152至159小节结束(见谱例3)。在这一段中,第三句在句法上运用了短句模进的方式,因此避免了过于方整结构形成的呆板感。此段旋律高亢、情感激越,充分宣泄出了主人公蓝花花内心压抑的积怨和愤懑的情绪,使得音乐达到高潮。演奏时左手要做大幅度揉弦,带上压弦技巧,右手要保持较大的贴弦压力及较快的弓速,用强有力地发音和浓厚的揉弦奏出强烈地哭诉效果。
第四段从160到167小节止(见谱例4)。这一段音乐二胡演奏副旋律,伴奏乐器演奏主旋律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复调,形象地表现了蓝花花的不幸遭遇和乡亲们的强烈愤慨。在演奏上,情绪和力度的变化也跟随旋律音区的走向而变化,音乐强烈透露出了连绵不断地欲语还休,最后尾声部的哭腔为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动埋下了伏笔。
二、哭腔与二胡结合的美感
(一) 哭腔与二胡结合的自然美
哭腔与二胡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其中之一便在于二者间所产生的自然美。二胡是一门擅长表达情感的乐器,最大优势就在于模拟人声惟妙惟肖。就拉弦乐器的发展历程看来,使得民族器乐真正得到发展和稳固的正是二胡的这一优势与特色。由此可见用二胡模仿哭腔也是自然的,这种美来源于二胡自身的音色特征。从其他方面来说,近代部分演奏者的人生经历都较为坎坷,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和对悲苦命运的感叹他们又创作改编了大量的“哭腔”型作品,这些都是作者本人最真实自然的情感流露。例如阿炳创作的乐曲《二泉映月》,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将作者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愤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听众面前,充分展现了哭腔与二胡相结合所产生的自然美。
(二)哭腔与二胡结合的阴柔美
哭腔与二胡相结合所产生的另一种美便是阴柔美。蒲亨强先生在《音乐的运动》中曾提到过:“阴柔之美体现为顺势而发的无冲突性,他音响不急历、不喧闹、不雕琢、不浮艳、幽深雅致,是一种内向含蓄顺其自然的音乐运动。①”二胡的音色虽说比较柔和,但也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犹如年迈老人深沉地娓娓道来,又似夜幕降临时妇人在啜泣。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多由女声来演绎哭腔,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是我国元代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作品通过窦娥的哭腔将其所受的冤屈与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二胡细腻的音色中也完美释放和呈现了女性特有的阴柔美。二胡这门乐器运用多变的揉弦技巧将妇女痛哭时的心情起伏与颤抖的嗓音展现了出来,同时通过空灵的音色也模拟出了妇女独有的嗓音特征。道家所提倡的“以柔克刚”,在这其中用极具穿透力与表现力的细微音色完美呈现。哭腔与二胡的结合,是万千妇女的泪水与二胡的融合,源于柔弱的女性形象能为二胡更好地表现哭腔作品,更加细腻感人,这种阴柔美也正是二胡哭腔作品用以打动听众的关键。
二胡是民间的,也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经典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民间、最本位的文化认同与艺术追求②。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让我认识到二胡模拟哭腔的技巧与方法,而且让我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哭腔与二胡相结合所产生的美学价值。二胡作为一门专业的表演艺术,也是中國传统民族文化的产物,因此我们必须拥有善于寻找和发现美的眼睛,传播并弘扬哭腔与二胡相结合所呈现的美学价值,让我们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注释:
①蒲亨强.论“韵”[J].中国音乐.2008
②许多军.二胡表演中的氛围营造和意境美[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177-181.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江南丝竹二胡源流与“声腔化”演奏传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2):9-15.
[2]徐元勇.论“器乐演奏声腔化”与我国古代“唱调”的渊源——听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二胡专场音乐会[J].中国音乐,2006,(4):08-111.
[3]李乃平.二胡古今略谈[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4(3):41-44.
[4]陈坤鹏.二胡的历史源流及同类乐器[J].民族艺术,2007,(3):52-57.
[5]马凌云.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影响[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7.
[6]高星海.意境的阳刚美和阴柔美[J].求实,2003: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