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的职业状态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2017-05-05于泉
于泉
(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39)
[摘 要] 健康的职业状态是员工实现职业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保持良好的职业状态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员工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能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企业认真关注员工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实行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整体健康职业状态的重要因素,员工主动提升自我素质能力、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实现健康职业状态内在因素。
[关键词] 职业状态;企业环境;自我提升;管理效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51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08- 03
0 前 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要通过职业发展来体现和实现。健康的职业状态是员工实现职业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保持良好的职业状态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良好职业状态也会使企业和员工实现双方受益,保证企业员工在为企业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效能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1 保持健康的职业状态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人的能力素质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发展是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中实现的。职业正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员工在职场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工作中建立重要的社会关系。当代社会中,职业生活是员工活动的主要领域,员工在职业生活中,实现与内心世界和外部社会沟通。要转变、提高员工的职业状态,对于企业生存和员工个人成长成才非常重要。随着企业竞争性越来越激烈,员工对职业追求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关注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培养员工的职业状态,这是企业提升整体人力资源效能,使企业有更强的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当下员工职业状态,提高职业生活质量,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职业状态出现偏差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同时进入三种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员工原有的价值观、成就观、幸福观等都受到冲击,员工的职业状态出现多种偏差。
(1)职业目标不明确,产生危机感。职业目标不明确是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状态的重要原因。职业目标不明确,个人就不能全力投入工作。现实中很多员工不清楚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目标,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员工时间和精力在漫无目的尝试中甚至彷徨中浪费,从而产生职业危机感。
(2)产生职业倦怠感,主能动性差。员工不能有效融入到企业整体文化中,主人翁意识较差,不能很好地将企业整体利益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工作的主动性不高,当对工作的热情、智慧、信仰、创造力等被淹没在被动、机械地为做而做,没有职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同时单调的、重复的劳动很容易让人产生倦怠,造成干劲不足和裹足不前。职业倦怠还表现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差,对于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敢兴趣,仅限于做好眼前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
(3)工作挑战性不强,价值难实现。由于从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企业文化、职业生涯等方面,觉得工作很容易让自己失去挑战性。职业活动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当你对现在的工作出现不满意或者自己认为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的时候,使得很多人对职业缺乏认同感、成就感,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快乐。企业员工晋升渠道不顺畅,员工升职无望,使得员工干事创业热情不足,个人价值很难得到体现时,势必会造成企业优秀人才流失,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4)文化体系不健全,缺乏认同感。职业文化要为员工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和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产生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体系不健全,使得员工对企业不能产生有效的职业感情,仅仅把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不能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就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这样企业员工不能设身处地的为企业着想,当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企业发展陷入困境的时候,员工也就不能凝心聚力,真正为企业发展出谋献策。
3 保持健康的职业状态的有效着力点
3.1 职业理想是保持健康职业状态的思想指导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目标和工作类别的向往选择,以及事业上将达到何种成就的期盼,应该建立在个人的知识与能力、兴趣和职业激情的基础上。职业理想是员工职业生涯的主線,它不仅包括工作的部门、工作的种类,还包括工作的成就。一旦确立了科学的职业理想,就应当朝着实现这一理想的方向去努力。职业理想是成就事业的精神力量,有了这样思想指导,在进行职业选择,在遇到工作困难时,就都会朝着已经确立的职业目标前进。当工作中遇到了挫折和产生消极想法时,就需要职业理想发挥主线作用,让自己看到希望并保持理性,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有效摆脱消极情绪,找到解决问题或者改变逆境的途径,这样就能保持健康的工作状态。有效宣传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企业员工树立职业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在企业内部宣传企业的战略目标,使员工深刻认识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全面领会企业发展规划的新内涵和新要求,过制定任务清单,分解战略指标及落实任务,将战略规划的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相应的部门和具体人员,使员工明白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加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同,进一步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3.2 建立合理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人力资源效能
企业管理关键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重点要加强激励约束机制的规范运用。一是要构建有竞争力的薪资体系。企业若想防止员工跳槽,关键在于企业薪酬体系要科学、合理,并且较外部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要根据员工岗位类别、作用,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价值评估,根据职位价值对职位进行基础薪酬设计,能体现员工岗位价值和个人贡献的薪酬考核分配体系。其次是要创新管理模式。企业要从注重对员工的管理向全员参与企业管理的理念侧重,要突出依靠职工发展企业,增强全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职工对企业、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企业的福利也会对员工是否愿意留在企业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应该建立包括五险一金、各类补贴、带薪休假等在内合理的福利体系。三是要强化责任落实和员工问责。要进一步提升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加大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力度,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和违法违纪行为,一律严肃处理,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
3.3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员工培训力度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就员工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做出计划,安排并帮助员工逐步实现这一计划安排的过程。合理的職业生涯规划对企业和员工发展极为重要。员工会因为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会对企业产生认同感,认为企业关心自己的发展,只要立足岗位干事创业,企业也会提供相应的晋升机会和发展平台,最终会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同时企业要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现代企业的员工深刻认识到,不断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业务前沿知识,对于开拓业务视野,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履职能力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自己能否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企业应该更多地为员工提供一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也会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效能,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3.4 职业文化是保持健康职业状态的润滑剂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包括企业的精神、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最高目标、行为规范、形象标志、产品品牌与企业使命等基本内涵外,也非常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积极健康的职业文化,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职业的价值,加强员工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敬畏感,从而转化为主体职业选择和人生目标的自尊和自信。通过加强企业思想教育,培养员工的职业责任感,让员工认识到作为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的尽责是对企业的尽责,每个企业的尽责是对社会的尽责,要增强员工对职业的敬畏感,承担履行职责的强制性。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达成的一种共识,它让组织形成凝聚力和协同力,这种共识能够使员工目标一致,形成企业发展的协同性,从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变得规范、简洁和高效。企业要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员工的职业幸福感。员工常常处于被要求的地位,企业对员工职业幸福感问题关注比较少。企业应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前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重大改革方案要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对员的合理意见建议要充分吸纳,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民主管理的质量和实效,提高员工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3.5 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员工既是社会责任的承担着,又是自身发展的责任人。员工自身素质的提升是保持健康职业状态的关键因素。企业内外部均充满了竞争,员工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员工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首先自觉坚持学习。做到有目标的学习和系统的学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观,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懂业务是最起码的职业素养,全面系统的学是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同时通过对标学习,向有良好职业习惯的优秀员工学习和交流,是拓展自身工作思路的良好途径。其次养成高效执行的习惯。从质量维度来讲,个人执行力分为工作做没做,做得如何,从时间维度来讲,执行力分为按时完成还是提前完成,从积极性维度来讲,执行力分为督导完成和主动自觉完成。员工要做到主动学习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工作流程认真完成各步骤,要增强每项工作的计划性,提升工作的整体效能。工作中要逐渐培养创新意识。要做到工作有创新,要学会多思考,一味的被动去完成工作,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久而久之,自己会失去职业的敏感度。再次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适应周边环境。在工作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有自知自明,同时不卑不亢,做到有效的沟通请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