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茶室

2017-05-05梁雪

读书 2017年5期
关键词:惠山茶室乾隆皇帝

在史学界,以“诗”来解读历史事件或时代背景并不鲜见。

乾隆登基之初,北京西郊一带已经有四座皇家御苑,分别为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乾隆十四年他又借兴修水利为名疏浚瓮山南侧西湖,乾隆十五年以给母亲祝寿为名在山上建寺,从而建起另一座皇家园林清漪园,并与其他四座御苑合称为“三山五园”。在他主持下修建的这些园林建筑经过后来的破坏和修改,目前仅保留下颐和园(原清漪园)等少量皇家园林。

无论是早期的清漪园还是后来的颐和园,很长时间里都是作为皇家御苑而服务于少量皇室成员,所保留下来的档案资料十分有限,给以后的专业性研究带来很多困惑。

位于颐和园后山上的赅春园是乾隆十分喜爱的一组建筑。现在这组园林的大部分建筑已成遗址,出于保护的考虑,近年已经不对游客开放。以往也有前辈专家对这组建筑做过复原设计,但多从园中园的角度加以研究和阐释。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中可以找出大量的有关这组建筑中功能使用的论据;并发现这组建筑不仅具有游赏功能,还有满足乾隆饮茶、礼佛、禅修等精神层面需求的功能。

乾隆皇帝自命“风雅”,喜好诗文,一生所作“御制诗”多达五万余首,其中题咏清漪园的诗词有一千五百多首。由于清漪园的修建是在乾隆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从这些诗文中可以了解园林中各处景点命名的由来,同一景物在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观,以及相关建筑工程更改的修建史料,应该说是我们研究清漪园时期园林面貌的第一手史料。

详细阅读乾隆的御制诗,再结合当时的皇家档案和故宫收藏的古画,通过对颐和园内赅春园和清可轩的调查和复原设计,可以考证出“依岩而设”的“清可轩”建筑为乾隆时期茶室的史实。通过对乾隆茶室的美学探源,还可以设想乾隆茶室所推崇的空间意境和建筑特点。

一 倚峭岩轩架几楹,竹炉偶仿惠山烹—作为乾隆茶室的清可轩

乾隆皇帝一生写有大量诗文,与饮茶有关的占有相当的比例。近年,相关学者通过研究这些诗文,发现一些乾隆茶室的线索,如“竹炉山房”“千尺雪”“试泉悦性山房”“清可轩”等。笔者亦在写作《颐和园测绘笔记》时几乎查阅了所有的乾隆皇帝题咏万寿山(清漪园)的风景诗。

(一)清可轩与御制诗

清可轩所在区域位于颐和园万寿山的后山西部,桃花沟附近,这组建筑群历史上被称作赅春园,始建于乾隆年间。建筑依山就势,分为三层,第一层有园门三间,第二层有蕴真赏惬、钟亭和竹籞,第三层设有香喦室、留云和清可轩。一八六○年这组建筑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在除了“园门三间”得以保留外,其他各层的地上建筑基本不存,仅留有台阶、柱础等少量建筑遗址。

实际上,一八六○年的浩劫过后,赅春园内还残留有几栋建筑。如“在同治三年(一八六四)的《陈设清册》中还记载有‘蕴真赏惬‘留云和‘清可轩,连同西侧的‘味闲斋,说明该处尚有四处建筑劫后犹存。光绪年间,曾将这里的部分木石材料移建他处”(《建筑世家样式雷》)。现在,赅春园遗址只保留着园门三间,作为纪念品商店和“建筑遗物”的展室。

在清华大学编著的《颐和园》一书中,有关专家还对“清可轩”的室内陈设进行了复原设计,其本意是为了说明“至于园内大量的观赏性建筑,室内家具陈设的布置就比较自由灵活,款式也有所不同,以适应游憩活动的需要,表现园林建筑的性格”。这时,尽管一些学者已经发现了乾隆皇帝对“清可轩”的喜爱和题咏之多,但也仅仅将其作为一处布置灵活的园林建筑而已。

笔者经过研究史料《清可轩陈设清册》(嘉庆十八年),发现了其中提到的与茶道内容相关的设置,特别是“竹炉”,推论这里是乾隆茶室,也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弘历皇帝如此喜欢这栋小建筑甚至这组建筑群。

……靠西墙安竹柜一件,两边安树根式绣礅二件;靠墙挂黑漆琴一张。靠山石下青绿诸葛鼓一件随紫檀架,紫檀高香几一件,上设紫檀茶具几一份一件,紫檀茶具格一件,竹炉一件;几下设古铜面渣斗一件隨紫檀座,宣窑青龙兽面花囊一件随铜胆紫檀座,钧窑缸一件随楠木架座;面西设树根宝座一张,树根边腿楸木心书桌一张。东边靠山墙安楠木边座半腿玻璃穿衣镜一件,两边安树根绣礅两件。北面罩内,面东安楠木雕夔龙宝座床一张,上设锦坐褥靠背迎手四件。随板墙上贴着色山水雪景画一张;东墙面西设紫檀六方龛一座内供铜胎古佛一尊,龛下安紫檀供桌一张。明间分中安黄铜海棠式有盖四足鼎炉一件随紫檀座。罩内面北贴御笔字清可轩匾一面。

清可轩里面的家具多以竹材和树根制作,表明一种“山斋”的朴素特征,其中设置的“竹炉”“佛龛”“雪景山水画”“绣礅”和“鼎炉”等表明了乾隆茶室的基本构成元素。如果将这种室内布置与乾隆多次题写的“清可轩”诗句相联系,可以发现这里作为茶室的更多证据。

乾隆题咏“清可轩”的诗中涉及饮茶和禅悟的内容甚多,试举数首:

萝径披芬馨,林扉入翳蔚。岩居夏长寒,况经好雨既。

散花作静供,烹茶学幽事。绿纱开我牖,西山吐云气。

望雨如望蜀,无厌宁自讳。终是忧劳人,永言意所寄。

(乾隆十八年)

辟关披岭云,拾级寻崖石。一晌早延清,三间岂嫌窄。

茶火软通红,苔冬嫩余碧。倘来则凭窗,促去不暖席。

便宜是诗章,往往镌琼壁。

(乾隆二十一年)

山阳迤逦至山阴,石洞空空清可心。

冬燠夏凉天地妙,屋包壁立画图深。

境惟是朴朴堪会,物已含华华可寻。

历岁泐题将遍矣,古稀仍未戒于吟。

(乾隆五十年)

倚峭岩轩架几楹,竹炉偶仿惠山烹。

中人早捧茶盘候,岂可片刻许可清。

(乾隆五十一年)

(二)一叶知秋—关于“竹炉”和惠山“竹炉山房”

也许会有人质疑,为什么通过清可轩里摆设的小小“竹炉”就可以判定清可轩是茶室而不是一般的游憩类建筑。

乾隆在一生的七次南巡途中,曾数次抵达无锡惠山,对听松庵内的饮茶道具“竹炉”和明初画家王绂所绘的《竹炉烹茶图》十分欣赏,几乎每次南巡都在手卷中题跋,并委托南方艺人仿造“竹炉”带回京城,至少为自己在北方的茶舍定制过二十件以上的竹茶炉,并自称“到处竹炉仿惠山”,“竹炉肖以卅年余,处处山房率置诸”。据台北故宫的专家考证,在北京、盘山、承德等地的十一个御用“茶舍”中,这件“茶道具”几乎成为“标配”。现在,乾隆仿制的竹茶炉依然有两件保留在北京故宫,而修建于乾隆时期的茶室保留下来的不多,大多已成遗址。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乾隆所画的题为《竹炉山房图》的有两幅,一幅为石刻,碑石目前保留在无锡惠山“竹炉山房”内的建筑内壁上,另一幅为纸本,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第二幅绘画上有乾隆皇帝写的一段跋文:“茗饮其权兴于汉,而盛于李唐之际乎。然物必有其所本,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未为善鉴也。茗饮之本其必资于水乎。……若惠山之竹炉茶舍可谓知茗饮之本焉。”

从资料上得知,吸引乾隆皇帝屡次造访的“惠山茶会”的建筑早已无存,不过可以从乾隆在当地所写的诗文对建筑环境有个大概的了解。这首题为《竹炉山房》的诗如下:

石亭才四柱,台榭围周遭。

朴野固非匹,阅时此或牢。

绘画和诗文表达出,乾隆皇帝所欣赏和迷恋的可能更多的是“竹炉”和明代王绂绘画的历史渊源,同时表现出一代帝王对江南文化的推崇。

在另一幅石刻本里,画面的主体是掩映在松竹梅和山石环境中的两栋茅舍,其中一间的桌面上摆放着一只“竹炉”。乾隆在画面上方题有:

竹炉是处有山房,茗碗遍饮滋味长。

梅韵松声重清晤,春风数典那能忘。

王绂竹炉煎茶图卷为惠山名迹,每至则题卷内,仍命山僧弄藏,壬午春巡坐山房既成一绝句,即展卷收为此桢与竹炉胜地写真,非仅抚卷端也。御笔。

这幅石刻为乾隆年间无锡知县吴铖双勾勒石原碑,历经浩劫,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据考证,在唐朝时就有专为饮茶而设的“茶室”或“茶寮”,一般是指为个人而设的煎茶、品茶,乃至个人禅修的“斗室”。明代文人文震亨在所著《长物志》中设有“茶寮”条目,对茶室设置的环境和功能加以说明:“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叫一童专主茶役,以供常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作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有着良好的汉文化修养的弘历皇帝,推崇风雅,在园林设计中便喜拟古。

(三)茶禅一味—推想乾隆在清可轩里的活动

收藏在清宫里的“是一是二图”有多个临本,是由一张宋画(宋人小像图)演变而来。宋代母本是一件北宋时期作品,表现了画中人的“习禅”状态:画中人一腿半交于另一腿上,为佛教绘画中常见的半结跏趺坐,是文人或居士在休闲悟禅时的惯用坐姿。“画中画”的构图方式反映了佛教唯识宗的一种理念:“唯一体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离。”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宋代文人对禅宗思想的一种领悟:看空自己,幻化非真,反观内照,本无一物。

乾隆时期临仿的《宋人小像图》目前所见有三本:一本为《是一是二图》,也称《弘历鉴古图》,上有乾隆御题:“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也墨也,何虑何思?那罗延窟题并书。”画师将宋代文人改为乾隆的形象,作为人物背景的屏风上画有山水和与坐姿不同方向的乾隆头像挂轴。另一本题词一样,落款为“长春书屋偶笔,庚子长至月写”,画面构图相似,屏风上的画为梅花。第三本为宫廷画师金昆所画《饮酒作诗图》,画面内容相似,没有乾隆题诗。

看到这几幅古画,我比较好奇乾隆题诗的地点;“长春书屋”比较好找,为圆明园中的一处建筑,为弘历当太子时的居所,而“那罗延窟”一时不知所指何处。后来详读乾隆题咏“万寿山清漪园”的诗文,在题咏“香喦室”的诗文中找到了答案:

香喦石室幽,清可轩之左。轩故偶一经,室更弗恒坐。

前已轩中憩,兹游室实可。洞户窄益狭,盘陀平不颇。

天花霏其芳,禅枝

以锁。龙象底须守,瓶钵惟静妥。

如如供大士,跏趺青莲朵。那罗延窟是,无示中示我。

(乾隆三十六年)

由此得知所谓那罗延窟当指赅春园里的香喦室,是紧邻清可轩西侧的一处石洞,再向西可通“留云室”,至今还可以看到保留在崖壁上的“十八罗汉像”。乾隆在画上的题跋当是在“香喦室”有所感悟后又题写在画上的。

从乾隆上面的诗文中可以推想香喦室当时的面貌:内设观音像,为乾隆参禅的一处静室。尽管现在石窟内的佛像和陈设均已不存,但从石窟内的采光条件看,并不具备在画面上题写小楷的条件。很可能是弘历在石窟内有所感悟写下此诗,然后在邻近的清可轩内题写的。

由此也可以推断出乾隆皇帝在赅春园里饮茶、参禅、悟道这样一种心路历程,并因此理解乾隆皇帝对清可轩这组建筑如此迷恋,一题再题。

二 虚窗向远开,一尘所弗到—清可轩的室内外环境

清可轩所在的赅春园位于万寿山的北坡,邻近山脚下的后溪河。依据乾隆皇帝“山阴泊舟,山阳放舟”的园林总体设计思想,这里很适合他在园内游览后小憩。此外,依岩而设的清可轩与传统的“山居建筑”也十分契合,可以满足乾隆“散怀澄抱”的建园目的。

现场调查赅春园的园林遗址并结合其遗址平面图,可以发现位于三个不同标高上的主体建筑并不位于同一个轴线上,其中蕴真赏惬与园门位于一个南北轴线上,形成一组相对规整的建筑群,而第三层上清可轩的轴线则明显偏西,有结合山体而设的倾向。如果站在清可轩东北侧的平台上可以透过北侧建筑的屋顶向北方眺望,获得相对开敞的园外景物。[当然,清漪园建园距今已经相隔三百多年,赅春园(遗址)内外的杂树已经长得十分繁茂,现在的景物也肯定与当年有别。]

乾隆皇帝在咏清可轩的诗文中有描述其周边景物的诗句:

云廊聊蹑步,云宇依岩隈。穹窿如牝洞,虚窗向远开。

一尘所弗到,万理于斯该。可以契道篼,讵惟延清陪。

石壁太古色,那知春去来。

(乾隆三十年)

肩舆至山阴,山半有轩妥。耐可憩众人,逐倚轩窗坐。

北望烟村近,田蚕盛灯火。一日民之乐,禁乃與时左。

轩自弗悬灯,名允副清可。

(乾隆四十七年)

应该说,乾隆茶室的功能并非饮茶、悟道几项,同时还兼有读书、小憩、写诗等多种用途,这栋建筑如此设计和使用,也明显区别于一些功能单一的日本茶室。

尽管在这组建筑群中,清可轩位于北侧山坡的最高一层,具有向北眺望的良好视野,但通过现场感受、建筑复原和解读与清可轩相关的御制诗文,可以发现茶室主人所强调和追求的似乎是室内岩壁的苍古和一种“由外向内”的参悟,而不是一种投向周边自然环境的发散性思维;在这种面积相对有限(六十至七十平方米)、陈设相对简单的室内空间中,茶室主人会更多地将注意力投向精神层面。

对乾隆茶室加以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这种建筑类型在我国园林建筑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对于理解有别于日本的中国茶道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特别是一些文化类建筑的修建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建筑世家样式雷》,张宝章、雷章宝、张威编,北京出版社二○○六年版;《颐和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二○○○年版;《颐和园测绘笔记》,梁雪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一五年版)

猜你喜欢

惠山茶室乾隆皇帝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TWICE AS NICE
惠山泥人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惠山泥人 左手市井右手梨园
惠山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