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互译中误译的类型及文化因素分析

2017-05-05张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0期
关键词:误译文化因素文化差异

【摘要】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及认识水平的制约,翻译中常会出现有关文化内涵的误译现象。本文主要从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内涵误解误译的三方面,即俚语和惯用语的误译、特殊文化意象词的误译以及原文风格主题的误译,来分析探究文化因素对误译的影响,以提高译者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从而减少误译发生。

【关键词】误译 文化因素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40-02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转换。”[2][p.16]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差别巨大的语言,因此这一点尤应在英汉互译中获得足够的重视。而现实中,“由于文化间的距离和障碍,文本在译入时,难免不附着主体文化以其特有的视角观看客体文化的反应,”[7][p.121]从而造成了文化性误译。本文通过搜集对文化内涵误读误译的译例类型,来探究造成误译的主要文化因素。

二、误译的主要类型

(一)对于惯用语和口头语的误译

俚语、习语、惯用语等在历史中产生发展。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们承载了大量包含历史、地理、宗教、风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的文化信息,因而与文化密切相关。它们通常是历史遗产或文化发展的产物,因此通过学习这些语言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所在文化,同时通過研究这些语言形式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这些特色语言。然而,它们独特的文化内涵常常会被学习者误解或者被译者误译。如下例:

例: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误译:《飞越杜鹃窝》。

正译:《飞越疯人院》。

该译例是一部上世纪70年代上映并荣获第48届奥斯卡5项奖项的美国电影影片名。这部电影的中文片名曾一度被一位台湾译者译成《飞越杜鹃窝》,让很多中国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实际上,在英语中“Cuckoos nest”是一种口头惯用语,是对“精神病院”的轻蔑表达。因此,《飞越疯人院》才是正确的表达,也更易于中国观众理解,从而产生观影的兴致。

类似的口头惯用语的误译还常会发生在汉译英中。比如:

例:My dogs are killing me;

误译:我的狗要咬死我了。

正译:我的双脚疼死了。

此句误译是因为未理解词的深层含义,而将原文逐词直译所致。此句中“dogs”已引申为“双脚”,属英式英语中同韵俚语的类型,其基本含义已外延,因此若望文生义则会令人莫名其妙,难以领会。

(二)对特殊文化意象词的误译

几乎每一种语言中都有指代某些意象的词汇。虽然它们在译语中可以找到对等词,但往往是部分对等,或者说是指称意义的对等而非文化外延意义的对等。文化意象词的起源和传播与人们的生活、历史文化环境相关。一种文化中特殊意象词的文化内涵有时会因译者的误译而被削弱、扭曲甚至丢失。

“龙”就是非常典型的文化意象词,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在中文中“龙”常用来象征祥瑞,根本不同于西方的恶魔“dragon”。在很多西方民间故事中,“dragon”是口中喷火的邪恶猛兽。有的译者把“龙”翻译为“dragon”,导致中华形象在欧美的恶魔化。

例:望子成龙;

这一成语准确地表明了中国家长对于子女的期待。然而如果将此成语翻译成英语,则不可直译为“to 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因此正确的译法:To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月亮”在中国的诗词当中也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通常让人联想起家乡,这一点英国人知之甚少。

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英国作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把这句诗句翻译成“‘The crystal dew is g littering at m y feet. /The moo n sheds,as of old,her silvery light.他没有理解‘月和‘故乡的特殊关系,因此根本没有译出‘故乡。”[6][p.172]

(三)对于原文风格和主题的误译

误译中最严重的情况可能就属对原文风格和主题的误译。风格体现在作品的一词一句之中,是作家手法与身份的象征。但是,译者想要完全展示出原作者的风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意象派诗人,因受中国古典诗词魅力所吸引,他曾将很多中文诗词译成英语。然而,中国诗词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必然承载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外国读者和译者理解的主要障碍。庞德对于中国诗词的翻译也有很多不当之处。以庞德所译的《青青河畔草》为例:

例: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

误译:

Blue,blue is the grass about the river.

And the willows have over filled the garden.

And within the mistress in the midmost of her youth.

Slender,she puts forth a slender hand.

And she was a courtesan in the old days.

And she has married a sot.

Who now goes drunkenly out,

And leaves her too much alone.[1][p.1026]

在中文诗句中“柳”与“留”同音,常被借以表达对客人的挽留。因此,过去主人常持柳枝送别友人。原诗中,妇人望着繁茂柳叶,心情更加黯然,因为她无法阻止爱人的远行。而译文中“willow”一词并不能使译语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同样的联想,因此无法法传递出原诗中离愁别绪。第七行中的“倡家女”泛指中国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并没有译文中“courtesan”(伺候富人和有权势之人的高级妓女)一词的含义。第八行的“荡子”并非指花花公子而是辞家远出、官府任职的男子。庞德把“荡子”一词译成“a sot”,将妇人的夫婿描写成了嗜酒成性的坏男人。

庞德并不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其对原诗主题的误读造成了该诗在译语中风格上的扭曲。

三、误译背后的文化原因

(一)思维方式差异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根据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其母语的影响。因此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和看法也不同。[3][p.227]一个民族在理解某一外语时有其独特倾向和兴趣。思维方式的差异会给译者带来障碍,从而造成误译。

中国人和西方人把时间理解为一个前后相继的连续性概念。但是当涉及用“前”(front)和“后”(back)来表明“过去”和“未来”时,中西方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倾向。“传统的中国人仿佛是面朝过去站着,把巳经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前面,而把待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后面,例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有时会正好相反”,如:

例: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正譯:不过我们说到故事后头去了。”[4][p.726]

如果译者对此缺乏认识,把“getting ahead of”译成“说到前面”而非“说到后面”,则与原文意思背道而驰。

(二)民族心理差异

“民族心理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气质、情感、价值取向、宗教心态、审美心态等。”[5][p.23]民族心理差异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心理碰撞,形成互相交往的障碍。这些障碍也成为了翻译内在的无形羁绊。尤其如前文所提到的文化意象词汇的翻译,常因为译者对民族心理差异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误译。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要属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数字等。中国人和英美人士常对此类意象有着不同的联想。比如因与“福”同音,民间常以蝙蝠图案表示吉祥;在西方国家,因吸血鬼的古老传说,含有“bat”的习语都带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 as crazy as a bat(精神失常)。

再如含颜色词的中文习语“红白喜事”。中国自古就有尚红观念,红是吉祥、成功、喜庆的象征,是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追求的体现。因此凡遇喜事佳节,人们常身穿红色或用红色装饰物增添氛围,借此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望。而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悲伤、死亡、凶兆。所以如遇亲人离世,家人穿白色孝服、打白幡。而白色(white)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象征纯洁美好,红色(red)则是残暴、血腥、危险的代表。如“red battle”是血战、“red flag”指“令人愤怒的事物”。由于“红”、“白”两种颜色在中英民族心理上的差异,因此“红白喜事”不能够直译,意象词不能被保留,否则会引起译语读者心理上的困惑和不适,所以要意译“weddings and funerals”。

(三)文化背景差异

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环境不同,两者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宗教、历史、政治特征,及其特有的典故、习语和惯用语等。这些特有的语言形式是各自文化的体现,浓缩了或一个历史宗教事件,或一个社会习俗甚至一个传说等等。“译者和作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受制于其语言、宗教、社会、物质、生态等文化因素……使其不自觉地作出相应的反应,用译入语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7][p.121]因此译者的译语文化信息不足会使语言的文化背景信息得不到准确传递,造成误译。如,

例:He himself,the mayor,never visited East End homes.

误译:市长他本人从未访问过东方或东边家庭。

正译:市长他本人从未访问过伦敦贫困区。

原句中“East End”在英国具有特定的政治含义。伦敦分东区(East End)和西区(West End)两区,因为东区临近码头,居民大多是卖苦力出身的穷人和外来移民,在历史上被看成是贫困区。因此译为“东方或东边”会失去原语文化背景含义。

例:Frank is a man eating no fish,so we can believe in and depend on him.

误译:弗兰克是个不吃鱼的人,我们可以信任并依赖他。

正译:弗兰克是个诚实的人,我们可以信任并依赖他。

“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和仪式。对此,一部分教徒表示支持,另一部分则坚决反对。那些支持政府决定的教徒为了表示忠诚,不再遵守罗马天主教规定的每星期五都要吃鱼的规定。因此“eat no fish”一语便被用来喻指“忠心、诚实的人”了。

四、结语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内容,我们可以从语言中探究文化的特色,又可以借助文化来解释语言现象,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译者从译入语习得的文化积淀和译出语文化习俗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差别很大。这些不完全相同或差别很大的地方就是文化性误译的陷阱。因此译者的双语和双文化水平则决定了翻译的质量,尤其双文化水平,是导致误译发生的直接诱因。而研究文化性误译的主要类型和起因,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误译的根源和本质,从而提醒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警惕其产生误译的可能,并加强对双语文化差异了解和精通,才能跨越文化障碍,走出翻译误区,进一步加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Pound,Ezra.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York:W. W. Norton& Company,1979.

[2]陈宏薇.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柯平.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A].刘学云,杨自俭.翻译新论[C]. 汉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梁晓东.民族心理差异与商标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97(3):23-25.

[6]陶明星,王慧.文化内涵的误译[J].湖南大学学报,2002(6):171-172.

[7]章磊. 从误译看文化与翻译的互动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20-124.

作者简介:

张宇(1984-),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误译文化因素文化差异
史铁生小说日译本中的误译分析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
日语连体修饰语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