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观下的“一带一路”战略
2017-05-05年问问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指出世界是紧密相连不断相互作用的,各个民族和国家主动或者被动的被纳入这个体系之中。“一带一路”战略是综合国内国外情况的结果,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提出的,此战略的提出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交往 “一带一路” 马克思主义 世界交往
作者简介:年问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83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的梳理
(一)交往概念的界定
马克思没有系统的提出交往理论,可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其反复用“交往”等字眼达70余次,可见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重视。马克思所说的交往是指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与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包涵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可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价值归属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世界交往概念的前提是全球视野和世界历史。世界交往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形成。
世界交往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演进的,世界交往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交往,并且世界交往较之于前资本的交往影响更加深刻。
(二)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梳理
世界交往是交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交往的概念进行梳理,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交往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是在不断的批判之中形成的。
1.初步形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运用“类”的观念,提出异化劳动,考察资本主义交往异化的现象。在对异化概念进行界定之后,马克思考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占有的实际,从而达到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2.形成阶段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此文中,马克思指出了交往的概念、形式和内涵。提出了交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交往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关系、交往与社会形态的关系,交往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等等。
3.完善阶段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系统的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阐述世界市场、国际交换等等概念,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的不平等,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进一步的丰富了交往理论。
(三)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内容
1.交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与交往相互影响。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世界交往,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是生产力的产物,是各民族、各国家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产物。世界交往就是顺应潮流,不断突破地域限制形成的。
交往对生产力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第一,一个地方有创新,如果交往范围越大,那么被继承和发展的可能性就大。因此交往有利于保护发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如果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在交往之中才具有实质的力量。
2.民族历史变成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是指建立在各民族普遍交往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逐渐将自己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许多民族国家或主动或被动的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隔阂的状态,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促進了交通的便利,拉近了世界的距离,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加速流通和集中资本。世界各民族具有普遍的特征,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
3.世界交往推动共产主义的实现
世界交往的普遍性使得摆脱地域的限制,使得全世界无产阶级可以联合在一起发生集体性行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交往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味着资本的积累,意味着剥削。而对于不发达的地区则意味着灾难,意味着遭受损失,并且在国家关系之中处于劣势,丧失许多机会。
4.世界交往促进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马克思把交往分为两种形式即物质交往,精神交往。文明与交往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交往范围制约着文明程度。交往范围越大,越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存,人们越能接受,越有利于进行创新和发展。故步自封,只能导致封闭落后。第二,文明的交往也是冲突与融合并存的过程,先进的文明闯入封闭的文明之中,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
5.以民族国家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依旧不可避免出现冲突与融合
在横向的交往之中,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饰演着掠夺者。世界交往使得国家与民族认识到彼此的联系和依赖,但是冲突依旧不断。
二、“一带一路”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的合理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证明了全球化的必然性,在如今的国际条件下,全球化不仅在横向方面,也在纵向方面进行加深。各个国家或被动或主动的加入全球化。现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像是近代中国被迫的打开国门融入到国际潮流之中,而是努力的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的抓住机遇,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同发展。
旧的国际秩序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而现在是世界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要遵从平等主体,主体间的平等。在旧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意味着西方国家的殖民和侵略。而一带一路战略是顺应时代的潮流,遵从沿线国家的主权,是中国全方面、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
(二)“一带一路”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沿线生产力发展
交往与生产力相互促进。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沿线国家形成交往的局面,交往范围的扩大有助于促进沿线生产力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沿线国家参与分工,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发展。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中国家普遍面临着资源丰富但是技术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行改革的攻坚期,面临着转型的目标,但是困难重重,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内转型要求使得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并且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资金和技术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这样可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成功之时,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构建沿线的国家产业链、金融链条、贸易链条等等。构筑产业链条,有助于沿线国家产业链条的链接,构筑金融链条使得沿线国家的金融链条更好的发展,构筑贸易链条使得多边贸易体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得生产得以持续。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推动高铁、铁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开展,随着铁路、公路等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交往深入国家内部。而且随着互联网大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交往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跨国网购将使得经济交往越来越容易,网上社交平台的建立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的视野不断的开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2.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推进世界历史,促进经济全球化
新航路开辟之后,人们打破了隔阂的状态,人们交往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由被动的被纳入到世界浪潮之中转化为积极的提出并且不断的实行。中国的此番做法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让沿线的国家了解到只有身处交往之中才能真正的共享全球化的成果,才能不断的推动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在西方早期对外交往的历史之中,交往的主体不是平等的,而是对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旧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并不能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民族。现在,国际国家间的交往依旧处于失衡的局面。构建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必然趋势,“一带一路”战略秉承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和中国自身的发展。能够形成多边势力,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
3.“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优势和长处,应该相互借鉴,吸收其有益部分,来充实本国文化。文化作为软实力,构成了综合国力,交往范围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中国可以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宣传自身文化,推进文化生产力,宣传自身的外交理念,同时吸收别的国家的有益成分,促进自身的发展。
4.“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之中,提出使国际关系呈现民主化的特征,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应该掌握着世界的命运,规则由各个国家协商制定,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的人民應该享受世界发展的成果,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此番言论正是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良好运行之上而提出的。
三、“一带一路”战略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处理冲突
“一带一路”战略仅仅是中国顺应时代潮流单方面的战略设想,并不是项目规划。所有的时间节点和任务并不是过于清晰,不能强迫性推动,而要尊重沿线国家的意愿,此战略的真正落实需要沿线各国的参与和合作,但是沿线各国的差异较大,例如社会制度、资源、经济基础、宗教文化。因此中国在推动沿线国家的发展的时候,要不断的深入的研究和考虑,不能一意孤行,单方面的推动,而需要注意交往双方的平等性,极大的调动双方参与其中的热情。世界交往理论告诉我们在时代潮流之中各个国家彼此依赖,但是由于种种差异,冲突时必不可免的,因此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沿线国家的差异性,注意交往主体的平等。
(二)注意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指出交往的异化。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之中,要注意人的主体性,不能让交往变成异化的交往,人产生异化,沿线国家的人们应该共享发展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交往理论的目的归根到底依旧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而人的本质就是交往关系的总和。交往与生产力相互依赖的关系,交往范围的扩大,能够促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不断的发展。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之中要充分的尊重主体的实践性,主体的平等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资本论.重庆出版社.2014.
[3]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
[4]张锋.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交往理论与一带一路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
[5]陈力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观念.东南传播.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