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2017-05-04杨春婷
杨春婷
摘要:随着创新时代和“人本”时代的到来,面对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责无旁贷,就地理学科而言,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过去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本文首先介绍了主体性的概念及特征,之后阐述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主体性培养;策略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人的价值和地位不够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仅仅将学生作為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主体性教育为突破口,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寻求突破,通过有效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而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主体性的概念及特征
1、主体性的含义。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积极主动进行思维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全过程,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主体性的特征。主体性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①选择性。选择性是指在学习中能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可能性,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整合和改造都能进行有效的选择并能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②自主性。自主性是指主体支配意识和能力,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为自尊、自主、自强等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③能动性。能动性是指能积极、自觉、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的行为,表现在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④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学习中有创新或做出新成绩,体现为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策略
1、运用精彩的导入,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一堂课是否成功,精彩的导入非常关键爱你。因此,地理教师应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重视。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 在积极的状态下投入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地理为例的自然学科,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少而又少,基本的教学仍是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和原有发现成果的了解和验证,而缺少探索和创造能力的启发,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基本的模式依然处于对现有认知的认同上。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仍受到限制。因此,地理教学应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表达自由,鼓励学生对现有认知和发现成果的质疑和重新探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巳有知识更充分的了解和认知现有世界和未知世界。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体性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试图通过几次案例、几个研究活动就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要将主体性培养的意识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做出很大的努力,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转变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观念,真正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种观念必须能够贯穿于每一地理课堂,这是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关键。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在一个新理念实施一段时间后又回归原来的教学方式,新的理论也就形式化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
4、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和谐轻松的氛围, 能够给学生创设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课堂上敢想敢言。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特别是正确对待学困生,不歧视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相信他们个个是天才。其次,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是宝贵的,却也是脆弱而娇嫩易受伤的。再次,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最后,给与每一个学生恰当的关注,让他感受到你的关爱,让他知道你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聆听着他的步声。
总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教师就要以此作为教学的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地理知识, 提高认识,感受学习的快 乐, 进而使他们学会学习,得到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