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山水视角下的城市传统空间格局浅析
2017-05-04许瑞
许瑞
【摘要】:随着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断裂、融于自然山水格局的城市认知感的消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出现,探讨城市融自然山水为一体的传统空间格局已变得十分紧迫。本文以陕西澄城县为例,基于大尺度山水的视角,对其区域山水形势、山川要素以及传统山水格局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山水,澄城县,空间格局
1、研究背景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发展与蔓延,新生的城市景象如雨后春笋般愈加繁荣。但随之而来的现实问题也愈演愈烈,如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景观地域特色的缺失、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断裂、融于自然山水格局的城市认知感的消失等。如何继承与发展城市融自然山水为一体的传统空间格局成为现今不可逃避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而展开研究。
2、概念阐释
2.1大尺度山水
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均以自然山水作为城市整体的外部环境依托,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更是提到:“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此处的“山水”即指具体的山水要素,“大尺度”则是不同于周三里、方五里的城内尺度,而是一种超大范围内的空间尺度。
2.2传统空间格局
城市空间指的是一种城市整体范围的空间结构。已有学者所提出的“山-水-城”艺术骨架体系,是对城市特色传统空间格局的概括。本文所研究的“传统空间格局”,是立足于城市历史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因,探讨其与区域整体自然山水环境的共同形成的、随着历史时间不断生长与积累的“城市-标志建筑-自然环境”的一种城市空间风景构架。
3、澄城传统山水格局解析
3.1区域山水形势
关于澄城的区域山水形势,据清顺治六年《澄城县志》载:“前拱原阜,后倚山垅,大谷河绕其左,甘泉水罗其右,县治宅中风气攸萃,诚三辅之名城、冯翊之严邑也。”在民国时有“冯翊之北陲锁钥”之称。如图1,这是对澄城县城池与区域山水环境构图的一种高度凝练与概括。
3.2山川要素发掘
通过对县志的查阅,得出澄城自古以来拥有“山、塬、河、泉”四大类自然要素,可概括为九山(武帝山、将军山、社公山、界头山、壶梯山、伏凤山、石楼山、石门山、麻林坡山),一原(临高原)、四河(洛水、大峪河、县西河、长宁河),八泉(澄泉、洗肠泉、甘泉、隋公泉、搠枪泉、玉泉、龙泉、帝喾温泉)等。
3.3结合山水的澄城传统空间格局构建
通过对县志中所记载的历朝历代的历史要素的整理与分类,关注其各自出现的先后顺序与位置,并结合艺文中的诗词记载,发现这些关键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基于相互之间的功能逻辑、文化逻辑、风景逻辑,被整合于一系列的轴线、廊道、序列与群域之中。就澄城历史县城而言,其结合山水的传统空间格局的构建主要体现为“三纵一横”的大尺度轴线关系与重要节点的相互织补(如图2)。
(1)城隍庙岳楼北望壶梯山、南对华山主峰的大轴线,据明代邑人路车所撰《畅公增修城隍庙神楼记》载:“三楼既峙……大华直对其前,巍然屏树;中条环列其左,雍如拱揖。而且涧泉绕绿,壶山送青,形家者见之皆曰‘风水围聚矣!”
(2)精进寺塔北望社公山、亲临寨的轴线,元代将军郃阳郭思德在《过精进寺》一诗中这样描述到:“漫天秀色梁山丽,一带清流洛水浓。前去西州里不远,寨烟连草有寒峰。”此处的“寨”即亲邻寨,“峰”即壶梯山。
(3)县城南北大街与社公山的朝对关系。通过在现代版地图上对城墙、街道等的还原,笔者发现县城南北大街的朝向并非正南正北,而是向北可延伸至社公山山顶,向南大致可延伸至临高原高庙。
(4)县西河向东经城隍庙岳楼至精进寺塔、向西至伏凤山一线的东西日常生活轴。清知县王楷亭澄署吟:“城东浮图登九级,高插云霄半空立。城西俯瞰小西湖,崖垂杨柳绕菰蒲。”
结语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山水要素与山川形势,并作为城市营建的最初基底,随着时间的积淀与历代关键要素的生长而形成可代表其历史文脉的传统空间格局。本文通过对大尺度山水、传统空间格局的概念阐释,以陕西古老县份澄城为例,从区域山水形势、山川要素发掘以及空间格局构建三个方面对澄城传统山水格局进行了浅析。除了发掘城市自身传统的山水格局外,更应关注其内涵与人居理念,最终在城市景观与建筑的设计上则应体现对整体山水环境的考究。
[參考文献]:
[1]吴良镛.中国人居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王树声,李小龙,严少飞.结合大尺度自然山水环境的中国传统规划设计方法[J].科学通报,2016:35-67
[3]王树声.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574-578.
[4]陈宇琳.“山-水-城”艺术骨架建构初探[J].城市规划,2009: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