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
2017-05-04陈欢
陈欢
【摘要】本文分析了项目主题式课程式教学模式的内涵要素、体系建构、组织实施和实践效果,对职业教育中的“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教育课程资源教学模式
一、引言
职业教育改革要求课程资源不仅注重学生学习与从事职业的关系,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项目主题式课题资源突破了传统的以教科书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出发点的新模式。“主题式”资源由点、面、线三维构成立体模型,“点”是学生最具价值的教育主题;“面”是由各种资源的主题发出的,这些资源可以是跨学科的,也可以是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不同的面通过横向链接阐释教育主题;“线”是各个主题之间的思维逻辑的轨迹,不仅反映了课程资源开发人员的价值取向,是培训目标选择和使用资源的内化行为。基于项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仅仅以知识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并注入以学生为中心和面向社会的设计思想。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学生的整合、创新、评估等思维能力,挖掘他们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行为能力,对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贯彻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是以专业职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以主题工作任务的分解来设置课程和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構建路径分为任务分析——项目确定——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四个步骤。
(一)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的内涵
作为一种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方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体现了社会进步、个性完美和学科发展的综合价值取向。项目主题课程模式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的,它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教育接受和教育绩效的三者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首先,通过完成一项专业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培养学生的技能,增加学生的知识,以实现理性的行为目标;然后,通过结构化主题任务详细分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指标;再次,通过项目作为典型产品或服务的载体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实现其具有实践性的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的方式在真实任务中学习,最终将学术能力整合到实际情况中去。
综上所述,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五大要素:(1)以学生所选择的学科课程为主;(2)引导学生领会学科知识核心概念和原理; (3)学生自身要对学习主题作出选择、设计和管理;(4)建设性的调查研究和知识建构;(5)现实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要保证其真实性。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的资源特点
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是一种非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有着不同的资源结构、功能和价值,它受到实施主体有意识、动态的分配、开发和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性。学科知识作为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的主要背景,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主题。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知识单一的结构和框架,以项目的主题作为主导,有序的重组了学生的学习规则和知识模块。 其次,资源不仅保留了对学科概念的关注,而且扩展了与这些概念及其设计工作相关的知识。 最后,建立了有利于项目工作的“框架”,也就是项目模型和项目研究策略。
2.多样性。项目资源的多样化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客观的形式”多样化。由于课程的地域、时代、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不同,其客观存在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其次,“主观形态”的多元化。课程资源的主观形态由于受到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背景各不相同的影响,主观形态也呈现出多样性。第三,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多样化的。它不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而且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能够发挥效益的资源。最后,对课程资源的评价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学习者,由于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个人特点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对各种教育资源评价的多样化。
3.变动性。项目主题课程资源是一个包含在社会资源系统、人们主观价值体系里的子系统。 因此,课程资源的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一定时间内它总是有一定的限制,这个限制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同一情境下不同的主体可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同。 同一地区的地域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发展,使其具有很大的变动性。
4.模拟性。一方面,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来自企业的实施项目,可以通过一些模拟操作软件(如民航客机操控驾驶模拟软件和银行柜台操作模拟软件)来模拟其操作过程。 另一方面,一些是专门为项目学习而开发的,它们具有真实设备的能力,但在规模上小于现实中的设备,并且能及时进入项目学习所需的状态。
5.协作性。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还是学生协作、师生互动的平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协商,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可以提供指导,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互助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评价系统,方便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团体相互评价,师生之间相互评价。
三、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
(一)、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构建
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工作中所需要的实用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这是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典型表现,通过学生所在岗位的任务分析、任务和项目的确定以及典型产品的形成来构建学生职业行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出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融合在一起的混合型人才。
据此,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模型是按照项目规划——项目实践——成品展示——项目评价的路径走向建构的,从建构的路径看,项目主题式课程遵从实践—理论—再实践模式,据此路径,职业分析是第一步,基于学生的专业分析,明确各专业中的工作领域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这既是项目主题式课程设计必经之路,也使项目主题式课程源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在专业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每一个专业中主要的工作区域,对各工作领域的具体岗位作出明确的分析,并以确定后的岗位为参照,在老师和行业精英的帮助下,认真分析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越细化越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尊重专家、企业界精英的看法,勾勒出详细的任务分析表,应该在课程专家和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掌握完成每个特定任务所掌握的技能,同时保持好良好的心度,最终完成行动研究工作并开始向学习领域过渡。
在学习领域,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主体概括,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核心作用,认真分析完成特定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主题,并依此主题将包含相同或接近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情感不同的任务加以归纳和结构化,使特定的任务总结和抽象议题成为可供学生操作的的任务,完成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变。
完成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務,仅仅是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还必须进入到学习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完成学生有效学习的项目,这就需要根据主题任务的边界,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不同阶段的逻辑关系,把项目各个阶段任务化,然后根据项目各阶段的成长规律,将项目结构化,最终建立反映了各种类型的项目课程结构特征的一系列主题式课程。在这种构建模型的过程中,主题概括和任务分解是最重要的环节,它们的质量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进程。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实践
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实践,指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围绕一个具体项目,研制新产品或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选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在实践中探索与创新进而获得更前瞻的知识,掌握更专业的技能,然后获得更大的发展。
首先,项目主题式课程学习情境是具体真实的,学习内容全面开放,学习方式多样,协作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手段电子化,学习收获也越来越多。该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课程为典型产品研发服务,每个项目都包括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工作流程这样的:首先,我们必须在专业化工作的基础上,明确工作岗位,建立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项目与主题工作间要形成一个相对应的关系,用由此产生的现实作品来解决现实问题。运用“角色扮演法”与“岗位任务”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甚至达到专家的水平。
其次,通过分析工作任务,了解岗位具体工作职责,在设计工作过程,如果学生只知道一次又一次地做,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才产生有用的效果,工作热情就很容易失去。因此,必须展示现实的作品,这些最后的作品通过网络媒体、记事本记录和发布,可以使沟通、讨论和小组互动更加方便,让团队成员分享,从而形成了对项目主题的一系列知识,并通过写日志进行反思,以便今后的工作得到提高。
最后,要有完整的项目评价。自我评价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的自我检查和反思,能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作品进行评价能力;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所受的职业教育提供反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岗位工作的理解。由于不同的项目具体内容不同,最后随着项目的完成,学生的岗位工作经验得到不断扩充,职业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四、结语
总之,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在实践中的最大价值,是指导教师和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使教学工作和具体项目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利用学习资源。其优势在于,首先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形成了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全空间学习”。其次,项目主题式学习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广泛的结合起来,使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前瞻性、创新性氛围。再次,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使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可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