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讲好在华外国(裔)人士的故事

2017-05-04刘恺

对外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尼娜俄语新华社

刘恺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在华外国籍和外国裔人士规模大幅增加。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大陆并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超过102万,其中外籍人员593,832人。这包括了在普查时在大陆居住三个月以上或能够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外籍人员,但不包括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外籍人员。

另一方面,中国于2004年出台《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近年来不断放宽对外国人的居住和入境政策,吸引了更多海外人才。仅2016年中国公安部就向1576名外国人发放在华永久居留“绿卡”,增幅达163%。

如今,中国部分城市出现了类似华侨华人海外“唐人街”的阿拉伯人、非洲人聚居区。而随着中国对外经贸和人文交往的扩大,涌现出很多感人至深的涉外人物故事,与此同时,在华涉外案件或纠纷的概率也在增大。外国(裔)人士的涉华报道不仅成为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也常常成为海外媒体报道焦点。令人遗憾的是,在习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西方媒体笔下,在华外国(裔)人士要么遭遇所谓不公正待遇或人权被侵犯,要么受到所谓歧视甚至仇视。即使是对华友好国家如俄罗斯,一些标榜独立、自由的媒体上也时常出现俄罗斯人在华遭受不公的报道。

春节前夕,新华社深入报道在华91岁俄罗斯裔老奶奶尼娜的传奇故事,采用多语种文字、图片、视频进行全媒体融合呈现,真实细致反映中俄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传统友谊,被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俄外媒网、哈萨克斯坦实业报等主流外媒几乎全文采用,在中、英、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点赞、评论、转发量非常可观。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网站的转载文章超过了5000阅读量。

故事在老人俄罗斯故乡沃洛格达也引发巨大反响。不仅当地媒体纷纷转载,数所中小学的孩子们还给尼娜老奶奶写信,信中附上了老人出生村庄的照片,孩子们还给老人编织鸡吉祥物。沃洛格达州州长奥列格·库夫申尼科夫专门给尼娜写了一封慰问信。州长还在其社交账户上留言感谢新华社报道,并承诺寻找老人亲属。州长办公室联系上新华社,请求新华社帮助他们将信件和礼物送达尼娜。

尼娜故事既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成功案例,也是贴近海外受众、反应民间交往的典型案例,为我们做好涉外人物的对外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选择典型故事和合适时机 抓住海外受众兴趣点

尼娜故事之所以能在俄语国家引起广泛关注,首先在于这一人物的独特性及其经历的传奇性,引发了海外受众强烈情感共鸣。俄罗斯不少网民就用“令人称奇”“非同寻常”等词语来表达对尼娜故事的观感。

1月初,新华社记者获悉相关线索。按照常规操作方式,新华社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简单编译成外文稿,最多要求地方分社补充采访。但记者判断,尼娜故事很具传奇色彩,老人又会一些俄语,喜欢唱俄语歌曲,加上老人如此高寿,人生经历必定丰富,很多动人故事值得深入挖掘。

采访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判断,老人经历的故事性、新闻性天然融为一体。记者深入采访后得知,尼娜出生在苏联农村,七岁时随父母迁至中国,17岁时嫁给一名国民党军官。解放后随丈夫回到山东淄博老家,始终不离不弃。这是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充满历史沧桑感同时又能以小见大折射中俄民众友好交往历史的人物故事。

为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稿件充分利用中国春节这一时间元素。外国(裔)人士在华如何过春节,历来受到海外受众的关注。稿件获得的广泛传播效果也证明,“春节”因素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沃洛格达州中小学生和州长给尼娜老人写信的重要初衷就是祝福老人春节快乐。

不回避不夸大 艺术地传递正能量

在报道人物故事时,容易犯的错误是为了凸显所谓主题意义进行生硬地拔高。报道尼娜故事时,记者特别注意保持故事的原汁原味和人情味。尼娜一生的经历虽然并不荡气回肠,与波澜壮阔也无缘,但作为俄罗斯裔外乡人,近90年时光背井离乡,其经历已足够传奇。加上其丈夫的国军身份,她本人没有生育子女、领养一儿一女等因素,使得故事多了很多有看头的东西。对此我们没有刻意回避,都一一还原以求真实。

尼娜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海外受众最为关心的内容。此前,部分网络媒体报道说老人靠“捡垃圾”为生,对此记者曾担心对外报道会引发“不良”海外反应。但在经过细致深入的采访后,记者得出的结论是:老人对生活非常知足,当地政府为老人提供了各类补助,家属也用心照顾。老人生活并不潦倒,捡拾菜叶是为了喂鸡,这是老人多年来养成的节俭习惯和锻炼身体习惯。了解到这些之后,记者还原了事实真相,同时也没有吝啬笔墨,详细报道了当地政府对老人救助情况。当地政府因此特意来函感谢记者传播正能量,有力促进了基层政府工作。

在后续跟进报道的时候,我们的报道指出当地政府承诺照顾好尼娜晚年生活,同时也特意强调,当地政府没有因为尼娜的特殊身份厚此薄彼。实际上,民政部门对所有类似的高龄老人都一视同仁。新华社借助尼娜故事,向海外受众展现中国基层政府民政工作的细致和有效,起到了很好的外宣效果。

细节体现真实 精心编辑打造

好看的人物故事必然靠细节取胜,涉外人物故事尤其如此,必须适应海外受众阅读习惯,抓住各种细节,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和精神风貌。往往某一个细节就能打动外媒和外国受众。

在这些细节中,常常有一些符号性的东西可以提升稿件贴近性和被接受度。具体到尼娜故事报道上,就是她身上的“俄罗斯特征”,比如她虽然无法用俄语顺畅交流,但还会说简单句子、写简单词语;她还熟知兒时的俄语歌曲;如今还偶尔有俄罗斯人来看望她……

记者采访时,特别注意引导老人多讲述人生经历的细节,例如“为瘫痪的丈夫嚼饭”“推鸡粪赚钱为丈夫买电视”“做白内障手术被剃掉眉毛”。记者还利用语言优势,帮助尼娜重温俄语,出乎意料的是,老人最终用俄语写下名字、出生的苏联村庄,还说出了母亲的俄文名字,并兴致勃勃地唱了好几首俄文和中文歌。这些内容,恰恰是俄罗斯媒体和俄罗斯受众最感兴趣的东西,俄媒体在转载时基本原封不动引用了这些细节。例如,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稿件就写道:“尼娜在童年时离开俄罗斯故乡,如今把她和祖国联系起来的,只有零碎的记忆和喜爱的俄语歌曲,如《喀秋莎》。”

有了丰富的细节,记者还在写作和编辑上苦下功夫。例如,在对待各语种稿件时,根据受众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对细节的取舍也各不相同:对外中文稿件中,用了较多隐喻和抒情,俄文稿件则平铺直叙,而英文稿件增加了“不知普京是谁”等细节。

再比如,中、英、俄文字稿根据受众阅读习惯和兴趣点分别进行精编。以标题为例,三个语种的标题分别是“‘喀秋莎在中国——九旬俄罗斯老人的传奇人生”“90岁的尼娜:中国的俄罗斯老奶奶”“俄罗斯老奶奶的中国心:84年在华生活将其变成中国大娘”。再以小标题为例,中文稿拟定的四个小标题是“生于乱世 缘定中国”“为爱相守 痴心不改”“乐观开朗 以歌为伴”“晚年幸福 终老山东”,而俄文小标题分别是“从苏联到中国”“为爱痴狂”“乐观勤劳的歌手”“被爱包围的晚年生活”。新华社外国专家卡佳表示,她本人非常喜欢俄文题目和小标题,从中可以看出稿件作者下了不少功夫。

全媒融合和多元展示 放大传播效果

尼娜故事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科学组织全媒体融合报道,并通过传统和新媒体线路以及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精准推送文、图、视频集成稿件,并根据反馈持续报道,有效放大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分别制作中、英、俄三语种视频,其中俄文视频配文图播发的情况并不多见。

在完成稿件制作之后,精准推送就成为影响稿件传播效果的关键。中、英、俄三语种都实现传统文字线路、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中、英、俄社交媒体平台的同步推送。特别是俄罗斯社交平台VK反响热烈,数小时内获得数百点赞,引发俄网友热烈讨论。

猜你喜欢

尼娜俄语新华社
隐形人
隐形人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命悬一线
里加市长因讲俄语屡被罚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挑战“潜规则”,世界名模勇当杀猪匠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