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审美观的角度解读“邢不如越”

2017-05-04程曦

决策探索 2016年24期
关键词:邢窑茶碗越窑

程曦

陆羽创立了煎茶道,确立了饮茶仪规,使得喝茶不只是单纯的解渴行为,而是具有文化意义,有审美境界的。茶碗是饮茶过程中的重要器具,也是陶瓷茶具中最重要的种类。陆羽在礤经·四之器))中对茶碗作了较为直观的论述,如:“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悉不宜茶。”陆羽不断强调越瓷之美,提出“邢不如越”“越州上”的观点,主要的依据是瓷碗与茶汤相映的“千峰翠色”视觉美感,涉及了饮茶的整体审美情趣。

一、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概述

越窑产瓷历史悠久,其产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一带。唐代越窑青瓷以素面为主,有小部分用刻花、划花,只有少量的堆贴和雕镂。到晚唐时又有褐色彩绘装饰,原料的加工和制作也更加精细,烧成后的瓷胎致密坚硬,光滑细腻,釉层均匀,使得越窑青瓷晶莹滋润,温婉如玉。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绝品。陆龟蒙《秘色越瓷》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用“千峰翠色”形容秘色瓷的釉色。越窑青瓷胎质细腻光滑,如冰似玉,釉色如千峰翠色。

唐宋时期邢窑烧制瓷器,白瓷尤为佳品。唐代邢窑白瓷有粗、细两类:粗者,胎质粗糙,呈灰白色或泛黄色;细者,选用优质瓷土精制,胎质坚实细腻,胎色纯正洁白。唐李肇《唐国史补》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其器天下通用,是唐代北方诸窑的代表窑,定为贡品。唐代邢窑白瓷的特点可概括为: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

二、解读“邢不如越”

陆羽基于对绿色茶汤的偏爱,从是否适宜饮茶的角度,着眼于饮茶的整体美感,特别强调味觉与视觉的审美统一,提出“邢不如越”的观点。

(一)类玉、类冰的质地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有人认为陆羽是因为玉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内涵而推崇玉。玉,在中国古代往往被视为高贵品质的象征,常用来赞扬君子品德的高尚。“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有人认为越窑茶碗冰清玉洁的质感正是饮茶之人淡泊名利、高尚情操的人格魅力的表现。

然而,无论是越窑青瓷茶碗还是邢窑白瓷茶碗,都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并不具有精神或文化的内涵。陆羽只是用类比的方法客观描述了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的质地。玉,质细而坚硬,温润而莹透;越窑青瓷釉质细腻光滑,青翠莹润,呈半透明色;邢窑白瓷呈象牙白,其质地也具有细腻、滋润之感。但邢窑白瓷白胎白釉,缺乏半透明的特征。同样,“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雪和冰的构成物质相同,但是二者的质地相差甚远。雪蓬松,粗糙;而冰坚实,光滑:雪不透明,而冰晶莹剔透。冰的透性正是越窑青瓷具备而邢窑白瓷不具备的特征。因此,从质地方面陆羽推崇具有半透明特征的类玉、类冰的越窑青瓷。

(二)“青则宜茶”的釉色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还指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邢州瓷白,茶色红”。可以看出陆羽推崇越窑青瓷主要是因为它的色泽能更好地衬托出茶汤的绿色。

陆羽对邢瓷与越瓷的品评也遭人非议,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评论道:“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断定邢不如越。瓷器应凭质量定优劣,陆羽以瓷色为主要标准,只能算是饮茶人的一种偏见。”对此,周靖民在其《茶经》较注中辩驳道:“因为唐代主要是饮用蒸青饼茶,除要求香气高、滋味醇厚外,还要求汤色绿……陆羽是从审评的观点喜爱青瓷……这是茶人的需要,不是‘茶人的偏见。”

首先,范文澜的批评是武断的,陆羽对青瓷白瓷评论的不是优劣,而是适合不适合饮茶。陆羽偏爱绿色茶汤是基于个人性情和趣味的主观判断。

其次,周靖民的辩护也是徒劳的。在唐代,并不是所有的茶人都喜爱青瓷和绿色茶汤,也有很多例外。如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用的是白色瓷碗。皮日休《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似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认为邢窑、越窑瓷器不相上下,都适合饮茶。

饮茶,主要是辨别茶的滋味,是一个关乎味觉的经验。然而感官是相通的,视觉的经验会直接影响味觉的体验。陆羽所选用的茶器都是为饮茶服务的,唐代的饮茶方法主要是煎茶法。采摘的鲜叶经过蒸压、捣碎、装模、拍压、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等工序制成茶饼,茶饼再经过炙烤、碾磨、罗合、煮沸等步骤煎成茶汤。得到的茶汤不是碧绿的,而是黄色的。黄色的茶汤盛在青瓷碗里,会呈现绿色的色感;若盛在白瓷碗里,会显得汤色偏红,视觉上不能感觉到春天山峦青翠的美感,不能带来心旷神怡的山野联想,从而茶汤的滋味大打折扣,饮茶的整体美感受到破坏。所以,从饮茶整体美感的角度,特别是味觉与视觉的审美统一出发,邢窑白瓷虽然漂亮,但是不能衬出碧绿的茶汤,不适合品茶。因此,陆羽推崇“青则益茶”的越窑青瓷。

三、结语

基于陆羽对绿色茶汤的偏爱,他对“邢不如越”的品评,关键是瓷碗是否适合饮茶,在映照茶汤上是否提供色泽的美感。陆羽着眼的是饮茶的整体美感,重视茶汤的口感与茶具的色调,强调味觉与视觉的审美统一,而不是从工艺制作水平上对青瓷白瓷进行评价。陆羽所揭示的茶汤与茶碗釉色统一的审美观点,在饮茶历史上,随着制茶技术的提升和茶叶质地的变化,进一步得到验证。如宋代饮茶方式以点茶为主,重视击拂出来的白色沫餑,盛行黑釉盏,因为白色的沫饽在黑色茶碗中更加明显;明代散茶流行,芽茶成为时尚,为衬托茶芽的鲜嫩青绿,细白瓷及青花瓷受到推崇。时至今日,但凡讲究的茶人,在品茗时都非常重视茶碗的色泽对饮茶整体美感的影响。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

猜你喜欢

邢窑茶碗越窑
邢窑及烧制技艺的发展研究
茶 碗
茶·碗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越窑青釉直颈瓶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忍耐富贵
忍耐富贵
邢窑唐代大陶缸的出土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