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建设中厂商选择的思考
2017-05-04罗婵
罗婵
【摘要】信息系统建设不单单是硬件、软件、功能的简单集成,它更包含了人的集成,不同企业间的集成。客户关注的信息系统是其稳定性、高可用性和其平滑的扩充能力,对于信息系统建设中遇到的厂商间协议不一致、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知之甚少。因此在信息系统采购和集成初期,在选择厂商的数量和产品上要深入分析,减轻后期升级和运维压力。
【关键词】信息系统集成;统一标准;系统耦合度;取长补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会员卡、银行卡、医保卡、校园卡等等,都离不开其后端的强大信息系统。试想一旦银行卡系统不可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因此其稳定性和高可用性是每一个使用者最迫切的需求,所以在选择信息系统构建的产品上必须慎重。本文以某国有银行信息系统集成和后期运维经验加以说明。
一、信息系统集成包含的内容
1、硬件和软件。信息系统中需要集成的硬件设备大致分为: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供电设备等。需要集成的软件功能类设备大致分为:财务软件、办公软件、通讯软件、防病毒软件等。
2、人员。任何软硬件最终落脚点都是对应的厂商及其人员。针对硬件厂商目前主流的是:惠普,戴尔,联想、IBM、华为、EMC、思科、霍尼韦尔等。其中既有国内厂商又有国外厂商,其企业规模和产品线均大小不一。每家企业都有其独特的公司流程、研发人员、集成交付人员、项目经理。如何让来至不同厂商的不同产品,能够为一个统一的功能服务,并且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定位问题而不是相互推诿,这是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
二、单一厂家和多家厂商的优势和劣势
计算机技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人们经历的单一厂商垄断的时代,迎来了百家争鸣,各放异彩的时代。正如中国人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迈步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一样。商品越来越多,选择越来复杂。
单一厂商的优势:
1.沟通便利。企业进行信息系统采购,如硬件,必然涉及到硬件产品的CPU、内存、主板等型号,其不同的型号对应不同的处理能力、价格、供货周期、使用年限、合同流程等一些列问题。必然与厂商的财务部门、产品部门、供应链等部门进行必要的商务沟通。
2.统一标准和兼容性。计算机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性。通过互联网能够达到资源共享、节省时间、跨越地域的限制等。由于需求决定了市场,同样也决定了技术发展的方向。
单一厂商劣势:
1.垄断市场。面对垄断市场带来的劣势,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记忆犹新。初期IBM、微软等赫赫有名的垄断企业以其专有的科技技术取得了市场的绝对定价权。
由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智力产品的生命周期呈现越来越短的趋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没有哪一个企业能长久的拥有一项垄断技术,而只有竞相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最终不管是曾经的蓝色巨人还是微软帝国,都被后起之秀所击垮。
2.技术瓶颈。术业有专攻,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企业依然如此。IBM的服务器在其技术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因其一百年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拥有业绩领先的专家技术团队。随着竞争的激烈和技术的可复制性越来越强,厂家都进行垮领域发展,挖掘同类企业专家,快速开发,迅速投入使用。
多家厂商优势:
1.取长补短。在我们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在选择产品上,挑选某类产品的领先产品。例如EMC在存储方面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IBM的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和高可用性业绩无人能比,思科的网络设备也是业绩老大。在大型信息系统建设中,它们的确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2.充分竞争发展优势。竞争一直是推动企业不断进步,技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有了竞争客户就可以提出能多的要求,企业就能不断的进步。同时避免企业绑架用户的行为。
多家厂商劣势:
1.相互推诿。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故事体现出管理的机制问题,同时也是人性贪婪和避害就利。实际工作中,面对服务器异常重启,同时又没有具体设备故障的情况下,任何一家厂商都不愿意承認是自己的问题。
2.沟通难度。大型的信息系统建设,不仅仅是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更是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研发人员、商务人员,项目经理、合同经理等等都是必须的沟通人员。如果厂家众多必然需要增加沟通时间和成本。
三、厂商问题如何正确处理
通过多年来信息系统集成和维护经验,建议在厂商选择方面一定要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在选择厂商的数量和产品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明确需求。明确需求首先是建设的信息系统需要为多少个最终用户服务,它每秒的并发量是多少,他需要实现什么功能等等。在此基础上什么型号的软硬件能够满足需求。
第二,厂商能力。厂商的能力包含:技术能力、服务能力、运营能力、外部评价。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前期测试,试运行进行衡量、服务能力可以通过服务流程、团队能力进行衡量,运营能力可以参见其已经建设的设备进行衡量,外部评价,国内外有各大排名机构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排名,可以作为参考。
第三,确定数量和产品。此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厂商的数量决定了后期沟通的成本,运维的能力。同时也是第一、二步的数据支撑第三步的决策。建议在建设小型网络采用两家厂家进行服务,在避免垄断劣势的同时能够规避相互推诿和沟通难度的问题。在建设大型网络,如服务器设备上百台,网络设备上百台等省级或国家级信息系统时,考虑多家厂商,能够博采众长,充分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1].刘鲁 张朝阳 姚忠 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若干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8(6)
[2].冯丽 李海舰 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 中国工业经济 2003(9)
[3].张硕毅 张维婷 建构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委外服务厂商选择评估模式 管理学报 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