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形与延续

2017-05-04邹玉清

中国市场 2017年12期
关键词:非遗设计

[摘要]当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如火如荼。文章认为没有“非遗”融入的文创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设计是一个动态化叠代的过程,这里的产品不仅仅是有形的产品,更多的是无形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产品。所以,江苏大运河文化基因的传递是江苏文创产品设计的本源目的。

[关键词]大运河文创;延续;“非遗”;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142

1江苏大运河文创产品的分形特性——南北方向的文化交流某种程度上来说,江苏文化是一个绮丽的大运河文化。明清以来,江苏地域文化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且在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近代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区域之一。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个南北方向的水路通道就已经不仅仅是一条政治经济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一条绵延了千年的传播文化的脉流。这也使得江苏文化的南北方向交流远远大于东西方向的交流。得益于这样的一条大运河的存在,使得江苏一直是全国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大运河江苏段在地理上留存至今的,不仅是建筑、文物、经济活动遗存等静态的历史,更多的是延续至今的鲜活的非物质的遗产。全省七成左右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长325公里,占整个世遗河段全长的1/3;有七个遗产区、六条河段、二十多处历史遗存列入运河世界遗产名单,遗产点数量占全线的四成左右,位居沿线各省市第一,是大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域。

从历史上看,江苏的地域文化发展有着较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在六朝之前的江苏文化,主要由当地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持续交流融合而来,并且在六朝时期达到第一次的发展和繁荣。唐至宋元时期,江苏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经济形势,在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均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特色非常鲜明。同时在文化精神上逐渐形成了地域认同,在明清之后,江苏文化再次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呈现出明显的江苏地域特征,而且开始向其他地区输出,推动并且引领全国的文化发展。

江苏地域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历史上几次北方文化的南下,同时这种文化的南移,又是以大规模的移民的时代背景为载体的。历史上的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宋室南渡,就是文化中心南迁的几次明显的时期,具体反映在侨郡的设置上以及随后的侨吴士庶的汇合及南北融合。

2大运河江苏城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江苏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有28处。由北向南,纵贯徐州、宿迁、淮阴、扬州、镇江、常州、苏州等七个地区。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在文化的鲜活性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大于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城市是地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大运河带动了沿线无数的城镇的兴起,聚集了大量的财富。江苏大运河文化具有鲜明的商业化特点,这不仅使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商品,进入目标市场,更重要的是,它使地域文化获得不断创新和繁荣的推动力量。《扬州画舫录》《马可波罗行记》《姑苏繁华图》《红楼梦》等作品中即是以大运河为主线的描述运河城市工商业繁华的图景故事,“卅年此地久淹留,日日兰桡汗漫游。金粉楼台都面水,绮罗仕女不知秋”,生动地描述了商业经济对文化的推动,也体现在令人流连的文化体验和对文化的消费上。

历史和文学上的扬州、苏州的城市生活中可以见到大量的园林、戏剧、衣食住行这些从上层社会到市井阶层的多彩纷呈的全面描写。在运河城市文化生活中,最不受经济状况与社会阶层限制的活动,就是各种节日的出游与雅玩。大众不需要为这样的活动支付多少的成本,只要乐于参与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以及随同节日一起发展起来的“非遗”活动即可。“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即是对盛况的描述。

这些节日活动不仅超越了社会等级,更能加强人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这样的认同感首先建立在仪式化的集体行为之上,通过各种年节时的游乐活动,逐渐形成了对城市风景名胜的认识,同时被赋予了历史与文化意涵的风景名胜,就成为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的重要部分得以传承,进而成为城市自豪感和认同感的重要基础。

3文化基因的延续——江苏大运河文化创意产品的本源大运河“申遗”成功究竟能带来什么?大众比较关心的是其商业与经济价值。很多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在经济化运作文化遗产下的衍生品好像是人们希望看到的成功范本。例如西湖“入遗”后的第二个“十一”黄金周,旅游总收入8765亿元人民币,显示出了对外地游客市场的巨大的吸引潜力。进而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愿望,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开通了以大运河为中心线的水上旅游线路。

但是,更为众多的依托文创经济的创业项目,在短暂的耀眼之后黯然落幕,其原因大多是直接为了在消费市场上获得成功,依靠几款艺术设计漂亮的文创小产品来主打,希望和故宫、西湖这样的热门的文化遗产的衍生品获得同样的成功。但是从经济的角度上来看,自由市场并不会保证给发明创新或者创业者奖励。由正外部性与技术的观点来看,创新成功的公司,只能拿到创新价值的30%~40%的价值。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很多历史文化和“非遗”文化几乎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价值,简而言之,它们已经没“用”了,这是用产品设计的 “可用性”来判断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叠代发展,当下的科学与文化比古代的科学文化进步优越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文创产品的设计在创什么,无疑创的是文化的模仿,让无用重新变成“有用”,这里的有用是创造可以传承的文化功用。这个模仿的过程从一个传播者的大脑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的脑海中。例如,一个艺术家将他的作品和技法传达给受众或者他的学生,他的观点如果得以传播,那么可以说这个观点正在进行繁殖,从一些人的大脑散布到另外一些人的记忆中,这个过程称为文化的“觅母”(mimeme)。觅母这个词是有其学术含义的,应该把它当成是一种“生命”的结构,不仅仅是一个文字上的比喻。

一种文化的记忆的传播取得成功,取决于人们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这个觅母主动传播给其他人。这个传播的媒介是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方式,口头的语言、书面的文字和人的榜样等。当我们考虑文化特性的进化以及文化的存在价值时,我们所说的生存是文化的生存,除了生物学上的基因的传递以外,我们的文化方式特性也会按照某种方式传承。理由很简单,因为这种方式对整个地域群体有利。当下,人口增长趋势减缓,大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无差异化的所谓国际文化传播,已经带来了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模糊。所以,这样的文化觅母对年轻一代的奋起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从以上观点来看,文创产品的愿景不是去传播这个文化记忆的觅母,而把精力花在其他文创产品的具体设计方面的行为都是在浪费时间。

以澳门为例,笔者2016年在澳门科技大学做客座讲师时,查阅大学图书馆澳门资料特藏时所知,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中葡会谈,葡萄牙政府意识到近500年的对澳门的管制即将落幕,但是当地客观已经存在的独特地域文化,不会因为葡萄牙政府管制的结束而立即消失。为了保存和延续以及保护葡萄牙在东方的记忆,葡方很快有了成立文化基金会、赞助葡萄牙语的学习,承认澳门地区合法高校所颁发的文凭等可以延续文化基因的安排。

回到大运河文创产品设计上来说,没有“非遗”融入的文创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设计是一个动态化叠代的过程,这里的产品不仅仅是有形的产品,更多的应该是无形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创作。所以,江苏大运河文化基因的传递,也就是具有鲜明江苏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播才是江苏大运河文创产品设计的本源目的。

参考文獻:

[1]蒂莫西·泰勒斯坦福极简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2] 吴晨京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世遗大运河江苏城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交融文创产品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760030)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邹玉清(1977—),男,江苏东台人,工业设计理论与实践方向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及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非遗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