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蕴含的风险研究
2017-05-04张雪峰陶一莉杨野
张雪峰+陶一莉+杨野
[摘要]非标资产业务近几年迅速发展,在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和增强银行业市场化竞争能力的同时也蕴藏着一些潜在风险,揭示并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风险对于金融体系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非标资产业务的现状及其潜在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标资产;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112
1非标资产业务的介绍
11非标资产定义
2013年银监会正式提出“非标资产”概念,即指非标准化债券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或证券交易场所等公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以信贷资产和承兑汇票为主)的主要渠道是银行理财和银行间市场,而且规模迅速扩大。非标资产因收益相对较高且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所以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但伴随非标资产业务体量的迅速扩大,其中蕴藏的风险也值得引起重视。近几年监管层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对非标资产业务进行监管。
12非标资产业务划分及运作方式
根据资产标的来划分,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非标业务主要包括信托计划受益权和资管计划受益权,即银行通过购买信托计划或资管计划成为受益人,并最终拥有获取相关收益所形成的资产。
从表面来看,非标业务购买的是一笔受益权资产,属于同业投融资业务,但从风险度量和资金运作方式来看,其实质是商业银行借用非银行机构为通道向特定客户融出贷款,本质是属于类贷款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非标资产的相对高收益对于盈利下降明显的银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受到的外在监管相对较松,因此商业银行自身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去配置非标资产;而对于受限制的融资主体说来,非标业务也提供了绕开信贷监管的途径,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
从融资便利的角度来看,非标业务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随着监管机构和银行保利润的博弈升级,非标资产的参与主体日渐增多,结构设计日渐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2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发展现状
21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应收款项类投资增速明显
上市银行在2012—2015年的非标资产业务数据(主要包括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显示,其规模分别达到56598亿元、77328亿元、80057亿元、101296亿元,几近翻番。而受益于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其中2014年非标业务同比增长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107号文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增强,迫使商业银行压缩非标业务。但是2015年我国经济持续疲软,银行不良贷款高发,间接融资需求不足,而流动性又较为宽松,多方因素影响下,银行为保利润增长,加大了对较高收益的证券类投资的配置力度,非标资产业务同比增速上升23个百分点。
而根据2014年5月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三方或以上交易对手之间的类似金融资产返售交易将不得纳入买入返售业务管理和核算,存量业务自然到期结清,使得在监管限制下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逐年减少。如兴业银行2016年一季报显示,其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为127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369%,主要表现为买入返售票据、信托及其他收益权的减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变化见图1。
另外,各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普遍增加(四大行除外),2012—2015年分别为:19125亿元、28684亿元、42385亿元、66990亿元。四年间增长了3倍多。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很大一部分投资于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据统计,2015年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中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的占比高达8042%。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变化见图2。
22非标资产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贷款
贷款类信托产品作为非标资产业务的主要标的,其在2012—2015年9月间的平均收益率为833%,扣除约1%的通道费和担保费等费用后,商业银行投资此类非标资产的实际收益率保守估算在7%以上。而信托受益权占比较高的银行,其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占比低的银行。如2015年年底,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收益率分别为412%和615%,而工行的收益率仅为312%,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上述推算。
3非标资产业务迅猛扩张中潜存的风险
非标资产收益相对较高、同时计提拨备的风险权重较低,此外还可以绕开监管,因此受到商业银行的广泛追捧。
31非标资产的融资方存在信用风险隐忧
非标资产业务的资金需求方大多是较难从银行获得有效续贷的地方政府平台或者房地产、钢铁煤炭等高风险行业,其资金需求量大且对利率不甚敏感,其收益率往往又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甚至还有国家信用作为隐性担保,因此出于市场需求和共赢的考量,银行才会设法绕开监管,经由非标业务为这些行业提供额外融资便利,使得非標资产业务具有了类贷款的属性。
而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聚积,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去杠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推进,这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随着非标资产规模的迅猛扩张,以及2016年以来不断爆出的信用债违约事件,打破了市场对政府、国开行的兜底预期。未来某一时点的信用违约事件,很有可能引发市场极不稳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会对我国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体系造成沉重打击。
32银行激进投资非标业务为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
银行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或者借入短期的同业资金,以滚动发行的形式投入到期限相对较长的非标资产,从而赚取两者之间较高的利差。
而银行经由同业业务投资于非标的部分,其实际占用的风险权重仅为25%,远低于传统信贷的100%,并且还不计提风险准备、也不占用授信规模,由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信贷杠杆的放大,同时在无形中也放大了金融风险。随着非标业务规模的急速增长,银行在理财市场、同业市场中所需滚动续作的资金需求也快速膨胀,而同期央行并未实行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反在经济指标向好的背景下,央行倾向实行货币紧平衡以及去杠杆政策,流动性的缩紧极易引发市场动荡,进而极有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
33刚性兑付预期下的风险转移
尽管投资和风险并存是浅显的市场规律。但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参与各方的利益博弈使得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形成刚性兑付的潜在预期。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由于投资者风险教育的缺乏、市场意识落后,每当产品出现违约征兆或无法达到预期收益时,银行从维护声誉和社会稳定考量,都会通过第三方机构接盘或用自有资金先行垫付等方式保证理财产品本息的兑付,迫使银行承担了极大的声誉风险,使得本应由投资人承担的信用风险长期累积在银行体系内,相当于银行用表内资产提供隐性担保。
此外,出于保护当地信用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因素的考虑,风险事件产生后,地方政府往往也用尽手段极力在各方之间斡旋以消除兑付风险,实现行政兜底,这也变相为市场参与主体对于信用风险的侥幸心理提供了土壤。
4应对非标资产风险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监管层对于非标业务的监管从未停歇,但是非标业务并未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这其中无疑体现了非标业务存在的市场必然性以及深刻的资本市场背景。长期来看,为有效解决非标资产过速扩张带来的影响,除加强监管外,还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4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财政部规定,自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预算法实施后,地方国企(包括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依法不属于政府债务,由企业自身负责偿还,地方政府不承担偿还责任。此外,我国的房地产泡沫也越来越大,房地产行业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大。
因此,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潜在风险较大行业的信用甄别及筛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担保背景的项目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对白名单客户的风险进行动态监控,结合行业背景及经济环境进行分类监管,并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
42计提减值准备和资本,降低杠杆
总体来看,非标业务的无序扩张除了银行出于赚取收益以及客观存在的需求外,主要还是资金流动性充足、而高收益资产稀缺所导致的。因此从供给角度着手,结合银行非标业务的比重、自身资本充足率等条件制定合理的风险计提及资本计提标准,从源头上收紧银行此前借道信贷杠杆而无序扩张非标业务规模的供给环,长期来看,将促使银行主动降低杠杆,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43理清市场参与主体责任,厘定风险归属界限
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市场参与者教育,使其对投资风险有充分认识;同时要明确界定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按照分类监管原则,对非标业务各环节不同主体责任进行层层监管,创造相对客观、公平的市场运行环境。同时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减少行政兜底所引发的市场扭曲以及刚性兑付预期下的风险转移;此外银行也要对非标业务的参与各方厘定风险归属界限,打破传统银行出于声誉考虑而运用自有资金等手段提供隐性担保所引致的风险积聚。积极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帆中国商业银行非标资产:现状、模式、风险与应对[J].金融市场研究,2014(8)
[2] 肖琦,阮健浓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4(3)
[3] 庞爱华非标资产信用风险状况分析与预测[J].债券,2014(1)
[4] 刘冲银行间市场与金融稳定——理论与证据[J].金融研究,2013(12)
[5] 朱焱,汪静金融机构“非标”资产业务发展对宏观审慎管理的影响机理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5(2)
[作者简介]张雪峰(1990—),男,山西人,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金融管理;陶一莉(1992—),女,安徽人,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司金融;杨野(1991—),男,山西人,天津商業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