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2017-05-04孙晶
[摘要]利率在整个金融领域作为十分关键的衡量指标,不管是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还是对实体经济资源的配置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文章主要对我国的利率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利率市场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094
利率市场化国家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当前已经比较完善和健全,而且以凯恩斯利率为研究的核心,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当货币供应在增加的同时,会导致利率的降低,因此,国家投资的能力就会显著增强,消费需求也会得到一定的刺激。这种道理反之也同样成立。约翰·泰勒(John BTaylor)将凯恩斯的传统利率途径进一步做了拓展和延伸,他采用的模型分为两种形式来讨论,如果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能够降低短期名义利率,那么实际的长期利率也会随之降低。由于流动性陷阱存在,那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理论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弊端,一般来说,利率跟货币的供应量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但是,如果超过临界值,那么货币的需求会直线上升,相应地部分货币就会过剩;在金融危机时,投资支出的利率虽然降低,但是对经济的刺激性不大,消费市场的活跃度不高。
英、美、德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解释货币政策的过程。但是,这种单纯的利率机制一般存在两种资产,通过价格来反映经济现状,为了有效地缓解这种矛盾,一些经济学家会通过财富效应,从而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健全并完善利率机制。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机制。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利率体系管理模式,在此机制的影响下,会对市场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可以在国民收入结构中展示出来。新的利率传递机制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通常采用的都是国际著名的理论研究方法。下面主要对我国的利率政策进行传导机制分析。
1我国的利率体系
我国利率体系一直在变化和调整,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分析来看,可以将利率体系概括为三大类,具体是:第一类是法定利率,是指由金融管理主导者来确定银行的利率,并且完全坚持政府的领导。第二类是市场利率,主要是根据金融市场上资金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各类关系,实质上就是现金之间的借与贷。第三类是限制利率,一般由货币当局将利率浮动的范围进行确定,进而对市场进行控制,规范其良好的发展秩序,降低其市场风险的产生,将不利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
2我国的利率形成机制分析
基准利率对金融市场利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冲击消费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生产关系。所谓“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会对其他的基本利率产生一定的监督与控制,基准利率是以市场化的利率为前提和基础,并且市场参与的成分比较广泛,可以全面细致地反映出市场的供需关系。另外,基准利率属于一个传导性的利率,而且与其他利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该利率的波动性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由于我国国家性质、经济政策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区别,对于利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来说,基准利率一般指央行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分析货币市场利率,从而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比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但是,当前我国的基准利率通常指的是居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所以,我国利率体系跟西方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就是存款利率与基准利率的职能等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利率体系。因此,利率波动会对长期利率产生一定的冲击,所以,必须要及时地根据市场的发展态势,从而调整利率结构。如果保持不变,那么投资、消费就会跟经济结构不相匹配,进而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态势。
3我国的利率传导途径分析
我国的利率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其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些利率采取的是放开的政策,但是一些对经济影响较大的利率则是由前者决定,也就是说,我国的利率可以用半外生变量来概括。由于我国依旧处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已经处于发展中的状态,所以货币政策在选择传导的中间目标时将目光放在了货币供应量身上,而该政策的工具则被敲定成了存贷款利率。如果将欧洲发达国家中采用市场经济的国家该利率的传导途径说成从M到i再到I最后到Y,那么中国此利率的传播途径就应该是在西方国家的基础上再进行了I和i,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首先要改变货币供应量,具体手段就是改变基础货币,进而这种市场进入资本市场的利率就会发生改变,产出自然也会发生变化;而在另一边要改变人的投资与消费,主要方式是改变外生管制的利率,最终目的还是要改变产出。所以说我国的这种利率与外国相比确实很复杂,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证券市场起到中间传导作用,也就是说,让此银行的上述政策先在货币市场中发挥作用,再用中央银行的此种政策工具改变其供应量,自然就会改变其利率,信贷市场的利率水平也会受到影响,而上述提到的政策也会直接改变银行存款利率,紧接着证券市场等交易机构的市场价格也会发生改变,进而通过一些方式改变居民、企业的行为以达到改变总产出的目的。另一种是由信贷市场起传导作用,就是通过直接改变存贷利率的办法来改变最终产出。但是供应量和利率是两个无法协调的个体,这就导致银行无法同时操纵这两个独立的“个体”。货币供应量可以看作数学问题中的数量,而利率则可以看作数学问题中的单价。在没有政府干涉的市场中,单价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在市场中的消费者是无法改变单价的,只能被动接受。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没有控制单价高低的权利,但是在垄断市场中就会看到不同的现象。垄断市场分为两种:卖方垄断与买方垄断。在第一种市场中,垄断者可以确定单价,但是售出量不是他可以控制的。在单价确定的情形下,如果我们知道产品的供给量,就会有两种情形:第一种供大于求,那么售出量就等于供给量;第二种供小于求,那么为了让利润可以达到最高有两个办法,一种是调高单价,另一种是增加供给量,否则市场就会失衡。在第二种市场中,两种自变量自然也不可能是买家可以完全控制的。也就是说,在这种市场中,买卖双方会分别控制一个自变量,那样两者才都会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中央银行作为卖方,自然只能控制其中的一个自变量。当其控制其中一方时,另一方也势必会脱离掌控,所以想要达到货币政策传导应有的效果,银行就必须协调两种自变量。
4我国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由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复杂性,使得传导要素是比较多的,并且要素和要素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因此把传导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较为详细地分出来是很有价值的,在分阶段的过程中有两种划分依据,第一种是根据经济变量来进行细分,货币的主要传导过程是从货币政策工具出发,了解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再通过中间不断传导的目标最后达到最终目标。第二种是根据机构部门来进行细分,货币的主要传导过程是从中央银行出发,转到相关金融机构再通过企业或者人民最终达到经济总量所需的数值。由于在实际证实过程中主要分析的是第一种划分方式,所以本文在分析传导方式的时候也只针对第一种。为了更好地对这种传导方式进行分析,货币政策的利率傳导机制被拆分成了两大过程:第一个过程:从货币政策出发,将其转移到货币市场,进而转移到证券市场等交易机制,这个过程也叫该机制在金融市场中的传导。第二个过程:从证券市场等交易机构出发,进而计算出实际的经济变量,最后达到已定目标,这个过程也就是由虚向实的传导。这两个过程的拆分就是化整为零,将其分成两大块,这两大块都是有其完整的逻辑的,可以分别称为两个单独的完整体系,分别分析这两大块儿,然后再来认识整个货币政策利率的传导,进而可以找出我国这种机制无法顺畅发展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冯安明利率结构、利率变化和利率政策的有效性[J].改革,2012(1)
[2]古旻中国“双轨制”利率传导机制及效应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作者简介]孙晶,女,山东鄄城人,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博士研究生,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