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
2017-05-04申圣超
申圣超
[摘 要] 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明、和谐、诚信和友善的分析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元素皆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反过来,通过对儒家思想相关内容的分析,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理解。对待儒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将核心价值观融于教、落于行、化于境。
[关键词] 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资源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Analyzing the civility, harmony, integrity and friendship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local element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Confucianism. On the other hand, analyzing the related contents of Confucianism enables usto underst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more profoundly and richly. W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Marxism, adhere to 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n Confucianism and sublation inheritance, and integrate with realistic culture, so as to provide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We should enhance the self-confidence, improvethe consciousness, realize the strength of culture, and carry forward and innovate to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o as to better integrate the core values into teaching, action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nfucianism,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ological resources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道德基础,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当今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不仅会威胁现代人的健康,还将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必定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解決中国问题需要在中国大地上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人类运用今天的智慧,还需要运用历史上积聚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和力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思想一道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历史上来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形成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抵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儒家思想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面对当今社会现实,在寻求解决之道时,人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挖掘精华,如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为人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源泉。发挥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必须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那些适合时代发展的内容,结合社会现实而加以继承、弘扬、转化、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相反,对于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则予以摒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所说,“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通相融,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儒学只有根植于当代中国、当代世界,才能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就是说,儒学只有与当今社会实际相融通,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其积极作用。
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体现了二者对接的成果。对于一种文化来说,价值观是其核心和灵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适应了时代需求和人民愿望,包含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价值准则。它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源泉。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儒学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历史实践表明,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时代变化而发展变化,但同时保留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同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相契合、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相适应。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升华。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继承和升华,并服务于社会实践,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激发其时代活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中,文明、和谐、诚信和友善尤其突显儒家思想的智慧和力量。
首先,“文明”。《乾·文言》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一方面象征着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作为内卦中爻也象征着人对自身及其与天地参之地位的觉醒和担当。人格的挺立和自觉完善在处理与天地万物关系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尚书·舜典》曰:“濬哲文明,温恭充塞”,赞颂舜有广博深刻的智慧和温良恭让的性格,孔颖达疏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是说当个人德行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因此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文明不仅指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和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亦指个人的启蒙和完善,这就为其作为个人和社会所应当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其次,“和谐”。与西方思想相比,看重和谐性甚于矛盾性,从关系和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中国传统思想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周易·系辞》载:“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道”生生不息,化育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载;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万事虽然情势各殊,但皆是同源、同体、同归的一个统一整体。万物一体是儒家仁爱思想的重要依据,由此产生的天下无外于己的认识和民胞物与的思想,都为个人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政治抱负奠定了基础。《中庸》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這所以为大也。”这是由天道而论人事,讲三代圣王的治国理念,就是顺应天时地利,并如天地的博大、宽容、公正,使有差异的事物和不同性格的人都得以和平共处,欣欣向荣。对和谐思想的倡导,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文明传承千年不曾断绝的重要原因,对今时今日在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价值观差别、文化差异、信仰差异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次,“诚信”。《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与“信”互训。儒家重诚,同时将信与四端即仁义礼智结合成为五常。首先,诚信是立身之本。它是一个人推销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告子下》即君子不讲信用,又怎么能够有操守呢?其次,诚信是立政之基。《论语》记载,子贡向孔子请教请教治国之道,孔子阐述了“足食,足兵,民信”三纲领。子贡问:迫不得已必须有所舍弃,如何选择?孔子首先选择“去兵”,然后选择“去食”,始终保留的是“诚信”。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粮食、武备、诚信是立国的三大支柱,但三者之中,诚信为要。再次,诚信是兴业之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的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如近年来,注水猪肉、黑米线和毒豆芽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分析原因,监管力度不够固然是一方面,然而部分企业过分看重经济利益、信用缺失亦不可忽视。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
最后,“友爱”。《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是社会的存在者,人的学识和道德修养必然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历来重视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理解人,教育人。儒家社会伦理和道德学说是以“仁爱”为核心的。《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简单的说就是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论语》当中还具体指出了为“仁”之方。《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爱人”的消极规定就是自己做不到或不愿意做的事,不强求别人做,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又指出了以友爱的更高层次,从更积极的层面来讲,“爱人”是我愿意做或达至的事,帮助别人得到或达至。无论是“爱人”的消极规定或是积极规定,儒家都将推己及人作为“仁”之根本。《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传统儒家根据个人、家庭、社会的结构关联,提出了从孝顺父母到友于兄弟,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再到事君尽忠,仁民,爱物,由内向外层层推扩的道德次序,为“爱人”的落实奠定了现实基础。
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明、和谐、诚信和友善的分析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元素皆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反过来,通过对儒家思想相关内容的分析,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理解。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将核心价值观融于教、落于行、化于境。当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相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古为今用,还要洋为中用,总之,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参 考 文 献]
[1]董朝刚.儒学文化特征及当代价值判断[J].山东社会科学,2006(6)
[2]杜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江海学刊,2011(3)
[3]葛荣晋.简论《周易》的辩证法思想[J].孔子研究,2012(1)
[4]李翔海.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论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时代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19(6)
[5]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6]吴光.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J].教育文化论坛,2015(4)
[7]阎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党政研究,2014(5)
[8]朱莉.先秦儒学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9]高长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N].光明日报,2016-09-05(16)
[10]李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4-10-10(1)
[1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作[N].人民日报,2014-02-26(1)
[1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13]颜炳罡.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2-20(7)
[责任编辑:王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