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诗意栖居更富民
2017-05-0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政策机遇来临,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该如何发展?各地实践中暴露出的特色不特、千村一面的问题,又该如何破解?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
改变乡村面貌带动脱贫致富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钱学明认为,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展民宿旅游能实现富民固边。钱学明介绍,我国有136个边境县,其中国定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共有68个,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最难的区域之一。同时,边境地区发展旅游有优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把“扶贫”和“固边”两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制定出台配套措施,改善边民住房条件,支持发展民宿旅游,讓边民轻轻松松地富起来。
打牢产业根基拓展农业多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唐洪军认为,乡村旅游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要充分利用农业农村现有的资源,发挥产业优势,拓展旅游、观光、生态多种功能。同时补足短板,比如产业加工环节薄弱,补足加工短板,规模不大,就要扩大规模。这样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旅游淡季的时候发展农业生产,旅游旺季充分发掘多功能。如果不顾自己的产业优势,生搬硬套,没有什么特色,就不能持续发展,也就没有生命力。
“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城市人回归自然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已经成为潮流。”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认为,首先,这是农业多功能性的体现。农业不只提供物质产品,还是生态、农耕文明的载体。其次,发展理念发生了变化,新的发展观提出了绿色、共享、“两山”理论,人们的观念在转变,转向了可持续发展,要造福子孙后代,传承农耕文明。
走特色发展之路打造行业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表示。他建议发展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走全域发展之路;立足本土,走特色发展之路;加强宣传,走品牌发展之路;着眼长远,走绿色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康疗健”等九大要素,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表示,旅游扶贫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缺少规划、缺少资金、缺少特色、缺少人才等问题。为此建议将旅游扶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的总体规划,并单列专项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门、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旅游扶贫工作合力。因地制宜,注重个性化开发和产业特色化发展。实施多途径开发方式。探索“公司+农户”“景区+农户”“协会+农户”等方式,让农户获取劳务、薪金、租金、股金等涉旅收入。
张晓山认为,乡村旅游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产物,美丽乡村不是一句空话,在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土地制度、评级标准等软硬件建设方面要有制度安排。民宿等要有评级标准,要在保留乡村原有精华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文明因素,外表古朴,内里现代化,吃的东西安全健康,保持网络畅通等等。要让大家来得了、留得住、经常来,这样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就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