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惚恍”是什么状态
2017-05-04肖起国
肖起国
《道德经》第十四章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到底什么是“惚恍”?許多人说“惚恍”就是“惚恍”,或者以“恍惚”敷衍了之!
通观本章文字,《道德经》中对“惚恍”有明确的定义,老子以观察宇宙现世的标准来叙述宇宙发生之初的状态,对“无物”阶段进行观察和认识,所得到的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而所谓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无物”状态下的特定的“状”和“象”,这种特定的“状”和“象”就被老子称之为“惚恍”。
“无状之状”,指不成形体的物质。“无物之象”,指不存在阴阳的状态。
所谓的“无物”并不是没有任何“物”,而是指物体之无,物态之无,宇宙的形体之无。“无物”阶段,即“天下有始”之后所发生的宇宙初始变化,橐龠的兑和门关闭,外来的致浑浊动力消失,橐龠内部由“混而为一”的悬浮“尘埃”状态,转化为尘埃聚集的“无物”状态,物质已经变化但还没有成形成体。
老子推论宇宙发生之初的“无物”状态,所谓的“无物”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对物体之无的一种构词方法,属于脱离了混沌状态但是还没有形成物体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橐龠内部,不存在物体,无物体故无“状”可见;也不存在阴阳,无阴阳故无“象”可取。无状无象的存在,被称之为“惚恍”。
人类认识自然事物,首先通过认识“状”,通过视、触、听的功能直接认识。进一步,通过智慧的方式,以比类取象的方式,进行数术思维。
在《道德经》中,老子分别阐述了处于四个阶段不同性质的象和状。
1.混沌状态下,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象无状,无阴无阳。
2.无物状态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物”状态与混沌状态有了本质的区别,但是还没有形成物体,故无状之状不可视;无物之物不可触;无象之象不可取;只能归于惚恍。
3.有物混成阶段,“有物”之玄牝可视可触,空间清净转为“寂兮寥兮”。有玄牝就有状,在“一生二”之前有阴而无阳,故此阶段有状而无象。
4.一生二之后,阴阳分明,万物芸芸,此阶段阴阳分明,“象物精信”齐备,视触听皆有所得,五行生成之后就有状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