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苍生不为身”
2017-05-04刘卫华
刘卫华
身为宁远县的一名人民公仆,更应该学习和实践舜帝“只为苍生不为身”高尚精神,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忧乐与民、死而后已
唐代张谓诗作《九疑作》(又称《邵陵作》)中有一句:“尝闻虞帝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说的是中华民族始祖舜帝勤政爱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行。只要有利于群众的,舜帝无不“先之劳之”。舜帝最后“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江南九疑即为现在的宁远县所在。
舜帝“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精神,与我们党章的要求和“四讲四有”中“讲奉献、有作为”的标准高度契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与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照。一是做官不做事。当官很积极,一有位子,想方设法去争取。一旦坐上去,就慵懒散漫、得过且过。特别是面对从严治党新常态,更为自己不作为、慢作为找到了借口,以为不出事就是好事,为官不为、为官不敢为,在一个地方或部门干了多年,江山不改、涛声如舊。二是揽权不担责。对有利益的事往前拱,喜欢争个你高我低;对有责任的事往后缩,不敢面对矛盾和问题,大事不想干、难事不愿干;一旦出了事就把责任往外推,找各种理由把自己洗清洗白,典型的“无利不起早、有利争着搞”。三是务虚不务实。搞文过饰非,玩花拳绣腿,乱上项目,乱铺摊子,不按规律,不顾长远,不问效益。也许成绩来得快些,但是前面出成果,后面吃苦果,最后买单的还是老百姓和继任班子。四是唯上不为下。眼睛盯着领导看,脚步跟着领导跑,天天围着领导转,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对群众和基层干部却爱理不理,把党的群众路线抛之脑后。
为政之道,贵在实干;为政之要,在于为民。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做到实干、苦干、能干。
有功不在我的定力。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工作不能立竿见影,也许群众一时看不到效果、不能理解,可能还会受委屈。这就需要保持政治定力,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立足当前做好稳增长、见成效的事,也着眼未来科学谋划,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正确处理好里子与面子的关系,既要显绩,也要潜绩,多一些理性思考和责任拷问,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也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己之利,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正创造经得起历史、时间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有干事创业的动力。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不缺思路缺干劲、不缺方法缺落实、不缺压力缺动力、不缺热情缺激情、不缺能力缺魄力,究其原因,还是想为的动力不足,干事创业的精神气不足。想为,彰显的是一种思想自觉,蕴含的是一种价值追求,迸发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无论什么岗位,不管什么工作,都是服务群众,都是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把工作作为事业,把事业作为追求,立足岗位,在小舞台上唱大戏。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为干事创业者“兜住底”;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让干事创业者“吃得香”;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让干事创业者“无牵挂”。
有敢于担当的魄力。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越是人生、事业的急难关口,越能考量出一个人的品行、胸怀、修养和境界。为官避事平生耻,千斤重担我先挑。无论地位高低、职务大小,都要树立舍我其谁的担当气概,做到担责不推、临难不却、履险不惧、受屈不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特别在脱贫攻坚和深化改革中,更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敢于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怨气多的地方去化解矛盾,到工作推不开、情况很复杂的地方去打开局面。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真正体现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