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天空不死

2017-05-03夏芷郁湖南师大附中1520班指导老师刘海燕

十几岁 2017年4期
关键词:青灯师大附中北岛

文/夏芷郁(湖南师大附中1520班) 指导老师/刘海燕

如果天空不死

文/夏芷郁(湖南师大附中1520班) 指导老师/刘海燕

有人说《青灯》是一本散文集,其实它更像一本回忆录。

茶与酒,清爽明澈或是浓香醉人,与回忆并无两样。

北岛举杯,敬人,敬事 ,敬诗歌,敬生死。

北岛的一生,有太多值得怀念。生命中经历过的种种,让他注定不会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的文字中,流露出些许透彻的天真、倔强的世故和明白的愚钝。

与每个诗人一样,他也曾渴望天真。但《青灯》里,在生死、远行与回归面前,他的笔下渲染着生命的浓墨重彩,只有笔墨深处,才隐约可见一点淡淡的天真。少年时曾有过的意气风发,到中年虽被说成“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但中年北岛,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亲友的生离死别,仍愿去歌颂生命留下的那些美好。

远行与回归,无论时间与空间。他离开中国时说自己是“时间的孤儿”,在瑞典的那些年,他时常深夜难眠,兀自枉然。父母风烛残年,儿女随他漂泊,他被迫出走。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意志与文化上的出走。不同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他们这一代人即使冒着漂泊无依的风险,也要出门远游,去追求文化多元与文化寻根的矛盾,尽管注定“梦里不知身是客”,但他说自己“一意孤行”“命中注定”。后来终于到了香港,他却说香港只是一艘渡船,“驶离和回归都是一种过渡。” 和大陆作家的呼啸成群不同,他更热爱香港作家的冷寂孤独:“这儿没有幻觉,没有眼泪……”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他放任飘洒,终成无畏。

与死亡干杯,即使烈酒烧喉。生死的大命题,不可逃避。每个伟大的作者总是要直面死亡的,这两个沉甸甸的字,像压在心口的重石,无法卸下,只好负重前行。面对冯亦代、熊秉明等友人之死,他长吁感叹:“悔矣。人在的时候,总以为有机会,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带着生死拷问,他审视自己的生活。他懂得了凡事都得有最后一次,有节制才得珍惜,否则人生“更轻更贱”。每个人都要直面死亡,谁都没有赦免的权利,但可以选择与谁同行,与谁一起感受生命的苦乐。离世的好友让他痛哭流涕,也让他更加珍惜生者。北岛带着生死大问,穿越时间空间,一字一句,娓娓道来。我想,最后他借好友冯亦代之口所说的“我将笑着迎接黑的美”应该是他对生死最经典、最透辟的诠释。

一个人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个体,更是一个时代的镜子。若无北岛,我们该怎样去回想那个曾经死去的天空,又该怎样去正视如今这个高效而喧嚣的时代呢?

众说

知道北岛,是因为他选编的《给孩子的诗》。曾经以为,诗歌离我好远。但读完书中收录的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经典诗歌,才发现原来读诗竟可以这样酣畅淋漓。我相信能选出这么多可爱的的诗歌诗人想必也有颗可爱的心。

——覃安翔(泸溪思源实验学校初16班)

北岛的集子《时间的玫瑰》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收录的那些真正的现代主义诗人,他们光辉的才华在反叛疯狂的时代,只留下鲜为人知的痕迹。从中我看到了一群孤独的灵魂萃取混乱的意志、失控的社会的原子以及光怪陆离年代本质的美学。

——苏亦薇(长沙市一中1504班)

《青灯》作者:北岛

《给孩子的诗》编者:北岛 张祈

《时间的玫瑰》作者:北岛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作者:陈平原 陈国球 王德威

猜你喜欢

青灯师大附中北岛
落花有感
睡吧,山谷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液滴移动装置在植物细胞代谢中的应用
有限景点 无限景致 回味新西兰北岛的自然美
赏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记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物理老师李湘黔
探寻杰出人才的成长足迹——记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纪念馆
十万红尘,独撷一盏青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