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之切,美之极

2017-05-03毕依霖长郡中学1416班

十几岁 2017年4期
关键词:荆棘鸟荆棘伤口

文/毕依霖(长郡中学1416班)

痛之切,美之极

文/毕依霖(长郡中学1416班)

传说中,有一种鸟叫荆棘鸟。这种鸟的啼声婉转动人,缠绵悱恻,胜过夜莺、云雀千倍。然而,它一生只能鸣唱一次。因为荆棘鸟始终寻找着一根长长的荆棘。然后,让这根荆棘刺入身体,在它生命最痛时的绝唱,即为天地至美之音。

荆棘鸟,生得一个极痛的名字,唱出一首极痛的歌。其痛之切,其美之极。

世界布满荆棘,许多文人志士也如荆棘鸟一样穷尽一生寻找那根长长的荆棘,体验极痛之中的极美。

闭上双眼,任思维发散。哦,痛,是楚人卞和在手足尽落后,终于献出的和氏壁;痛,是《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淡淡道出的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痛,是词人姜虁笔下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孤寂;痛,还是“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的黛玉,落花流水两无情……

而走到国民时期,每每读到鲁迅,心中感触最深的,怕也是个“痛”字。有的痛得淋漓,如《药》中的血馒头;有的痛得心头一酸,如《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聚散离合;还有的是难以言喻的阵阵隐痛,如《故乡》里闰土的变化、《祝福》中祥林嫂的悲舛身世……无论哪种,总令我痛彻骨髓。鲁迅先生正是一个如此的悲痛者,才能写出如此直击人心的至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在旦夕,人民生活苦难却麻木不仁……百年后的我,透过先生的文字,看到当时的社会百态,总能感到透彻心扉的痛,痛得咬紧牙关,蹙起眉头。想来书页背面伏案临窗写作的鲁迅先生,也是这样的神情吧。

然而,翻开一些现代的文字,我很难再感受到这种切肤的痛,更无法感受到痛极的美。在一行行无痛呻吟、东施效颦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只有空洞与苍白,一切变得云淡风轻,痛感变得虚无缥缈。

而仔细究其原因,或是因为现代人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家被时代裹挟前行,于死水一潭中变得浮躁,变得自我,变得怯懦,不愿或者不能直面社会的荆棘——芸芸众生的荆棘甚至自我的荆棘。逃避远离荆棘,自然也就无法触及到真正的生命之痛、社会之痛。毕竟远离的时间太长,神经也逐渐麻木。

有人说,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确实世界上的荆棘让人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最美的花,如曼陀罗,也是开在最痛的伤口。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伤痛,你踩过的每一根荆棘都会成为通向远方道路的垫脚石。

又想起那曲痛得令我心碎千百回的《葬花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又有谁知,是否有香丘?满天红消断无人怜,正是伤口大开时,鲜红的美的尽情释放。

愿逐飞花。痛之切,美之极。

猜你喜欢

荆棘鸟荆棘伤口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痒?
为什么在伤口上撒盐会疼?
十五岁的掌声与荆棘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荆棘遍野,幸而你我正当少年
光热荆棘难破
《荆棘鸟》中人物梅吉悲剧性的解读
最后一次
伤口“小管家”
《荆棘鸟》与《红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