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产的知识焦虑
2017-05-03麦岚
麦岚
前不久,UC发布的中产阶级大数据报告对“中产”关联热词进行了分析。“投资”“留学”“移民”等关联词,反映出中产阶层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和经济能力,而“洗劫”“陷阱”等关联词,则透射出他们对未来的不安和焦虑。
与此同时,知识型自媒体电商开始不断涌现并引爆网络,各类形形色色的付费订阅专欄也如雨后春笋般散落在移动互联网。从罗振宇大张旗鼓力推得到平台,到知乎值乎live和在行分答的爆点交战,从《奇葩说》老僵尸的好好说话赚得盆钵满溢,到喜马拉雅推出123知识节、打造知识版的双11,一时间所有人都开始说“知识交易”这回事了,但真正愿意付费的是那些新晋中产。
只不过,他们陷入到一种新的矛盾中。一方面追捧有营销有价值、深入系统的“干货”,另一方面又希望干货是浅显易懂、一看就会的。一方面乐于在朋友圈分享各种专业文章、鄙视纯粹的心灵鸡汤,另一方面却囫囵吞枣地阅读、过目就忘。书店的畅销书榜上,《极简XXX》高居榜首,而经过数十年、数百年历史积淀的大部头巨著,却鲜有人问津的原因。
在某听书软件最火节目榜单的前20名中,阅读类的占15%,专业知识政策解读类的占20%,心理类分析类似心灵鸡汤和深度解读的占40%,而余下的25%则由资讯八卦所占据。
一个讽刺的现实是,付费的知识并没有让中产阶级从焦虑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碎片化知识和书籍拆解,反而让他们进入了永无止境的知识饥渴。看着那些夸夸其谈就可以赚得钵满盆溢的自媒体,新中产们却只能对着“学以致用”四个字望而兴叹。
说到底,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新中产人群(包括伪中产)太焦虑了,他们时刻有一种强烈的不安,生怕被时代所抛离;竞争太激烈了,他们随时担心被比下去;目标的缺失、精神的迷茫、没有归属感和存在感,时时需要充电。这一点在一线城市的外来年轻人中尤其明显,高企的房价,不明朗的前程,更何况他们从小就已经习惯了“高度竞争的忧患意识”。
中产们大多通过学历、知识、能力等软实力赚得家业和地位,在大部分中产阶级看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属于一个稳步前进的过程。但他们也很清楚,无论是名校文凭、MBA学历、职业经理人职位,还有颇具时效性、行业性的人脉网络,这些帮自己迈入中产阶级的“门票”,没有一点可以世袭。
所以,中产们不仅焦虑孩子的出路和地位,还焦虑自己是否能再上一步。如同在上学时拼了命地复习应考开小灶一样,新中产们习惯性地拿着手机,刷着微信,翻着朋友圈,在新闻资讯的版面搜索着有用的、有趣的讯息。时刻有一种强烈的不安笼罩在心,生怕被飞速变化的时代所抛离;日夜因为激烈的竞争焦虑不已,担心讯息通达、八面玲珑的人把自己比下去。
经济萧条时代,口红的销量会暴涨。这支口红给陷入恐慌的人们提供暂时的安慰。而在中产阶级陷入焦虑的时代,标以几块、几十块不等需要付费的“知识”就像口红。它们不像学区房那样昂贵,但也可以提供短暂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