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角下连动式研究综述
2017-05-03邢倩闫华
邢倩+闫华
摘要:本文对类型学视角下连动式的研究历程进行梳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同时发现三点不足之处:1,国内外连动式界定标准不同;2,重视共时研究,忽视历时研究;3,在类型学视角下连动式研究仍是薄弱之处。
关键词:类型学 连动式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77-02
第一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会议就是以“类型学”为主题,该会文集《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2005)代前言中,刘丹青提出了“语言类型学是当代语言学的一门显学,但目前还不能说已经是汉语语言学中的显学”的观点。古今汉语、各地方言之间都很少有实质性的联系,显然在这样的研究格局下类型学很难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到了20世纪80年代,陆丙甫、陆致极翻译格林伯格的论文和沈家煊翻译科姆里的《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才使得类型学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虽然连动式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类型学下连动式研究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一、国外类型学视角下连动式研究
连动式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在语言分析中存在了很长时间,西方对于此种语言结构研究相对较早。连动结构普遍存在于克里奥尔语、西非、东南亚、亚马逊、大洋洲、新几内亚语之中。西方关于连动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连动式的底层结构(Larson1991)主要是生成语法理论背景下的研究,研究侧重于连动式的句法结构及如何实现论元共享。〖KG-*2〗(2)连动式的语法化(Givon1971、Lord1993)和连动式中的动词结构,以及连动式和前缀之间的关系(Lehmann1989)。(3)连动式在类型学框架下的研究(Aikhenvald2006)主要通过类型学视角研究不同语言中存在的连动结构,找出其中的量化参数标准,分析其中的特征。Aikhenvald和Dixon首次通过类型学对粤语、巴斯克语等12种语言进行分析,主要从连动式的分布、核心参数标准、特征这几个方面对连动式作出更清晰和深层次的研究。
(一)连动式的分布
首先对12种语言中连动式所占比例做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印第安塔里阿那语(Tariana)大于70%;艾维语(Ewe)、东克耶黎语(EasternKayahLi)、新几内亚一种语言(Dumo)50%—70%;巴斯克语(Goemai)、泰语(Thai)、南岛海洋的一种语言(Dili)墨西哥维拉克鲁斯语(Olutec)、粤语(Cantonese)20%—50%;南島语(Mwotlap)、所罗门岛语(Toqabaqita)、美国南部方言(Lakota)5%—20%;科伊桑语(Khwe)小于1%。
(二)连动式核心参数标准
提出关于连动式六个标准:单谓语性、单小句性、韵律特征的连贯性、语法范畴共享性、语义相关性、论元共享性。通过不同语言的分析与概括,清楚地判别连动式所用的几个核心参数,但是当一个动词结构满足所有条件时,并不能够判定它就是连动式,因此其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研究汉语中连动式采用的是粤语的语料,并不能与普通话、其他方言及古汉语中的连动式界定保持相同,还需要具体语言具体分析。
(三)连动式的特征
在总结了连动式的核心参数标准和分类后,对连动式的属性参数做了总结,并概括了它的十点特征:如在连动结构中的动词在其他从句中都可以单独使用,没有明确的联系以及从属关系在连动结构中等。
《连动结构——跨语言的类型学》从类型学的角度阐述了连动结构的性质特征以及范畴,提出连动结构研究的几个重要标准,对连动式的种类、共元性、及物性、语序、组成、语义几个方面作出了归纳性总结,同时关于连动式中对称结构和非对称结构,作者通过动词是否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和词汇化(lexicalization)、指向、价变、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标记性、连词和补语标记性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区别特征,得出了对称性连动结构会产生词汇化、非对称性连动式会产生语法化的结论。
书中连动结构的跨语言描写和研究建立了统一的理论框架,代表了当前使用类型学研究连动式的最新进展,为我们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资料,同时也对国内用类型学研究连动式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范式。
二、国内类型学视角下连动式研究
作为孤立语的汉语,与印欧语系相比,连动式这个句法结构活跃度明显更高,在口语中习惯性用时间的顺序把几个动词联合使用。国内对连动式的思考从最初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连动式”这个名称的提出及研究至今也有60多年了。连动式探索历程,分为探索建立时期、争论廓清时期、多元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在类型学的框架下研究连动式主要集中在最后一个阶段。
(一)自觉建立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
主要是《马氏文通》、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
在第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是从西方理论体系中借鉴,同时也发现了西方总结的普遍共性有的并不能直接套用。连动式是很复杂的语法结构,从“散动”〖BF〗“坐动”到单拿出来陈述确实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是很显然《马氏文通》中“动字相承”的这种语法结构是模仿西方理论体系得到的,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到黎锦熙、杨树达、王力、高名凯先生也没有正式提出“连动式”这个确定的术语,不过这种语法现象已经被语言学者所注意,在争议和廓清的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碰撞与思考。
(二)争论和廓清时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
此时关于连动式的争论更为激烈,提出了“连动式”或其他名称的说法,从它的存废之争、定名之争再到定界之争都是广为讨论的内容,通过争论,更廓清了连动式的研究。
关于连动结构的界定,在动词连用、单谓语性上已确定。争议存在于是否有停顿 、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是否有连词 、V着形式是否是连动结构 等问题上。
(三)多元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连动式的研究在经过了探索建立时期的保守学习西方理论体系,再到争论廓清时期对连动式是否需要存在、定名以及界定的争论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连动式的存在已经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与讨论,并且讨论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主要集中在连动式三个平面以及类型学视角几个方面的探讨。
类型学视角下连动式的研究本身就源于西方,最初也是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下研究汉语中所存在的连动式。连动式早在甲骨卜辞就已经存在,现代汉语中连动式的研究成绩是非常丰富的,但古汉语的研究到了多元发展时期才有所兴起,主要集中在概述类研究、专书研究以及类型学视角下研究几个方面。
与其他结构形式、不同时期的语言做对比:王聚元的《古汉语连动式的三种特殊形式》、张景霓的《西周金文的连动式和兼语式》及魏兆惠的《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2005)选取上古汉语文献《尚书》《左传》《史记》《论衡》,将上古汉语中周秦两汉连动式的专题研究和专书研究结合起来,其实正采用了跨语言类型学的思路,将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经过对这四部文献的连动式详细的描述,探究了上古多年来连动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并对这些发展变化作出解释。
专书研究:经过了对古代汉语中连动式的一系列研究后,学者的目光更加集中于专书连动式语法研究,比如:张耿光的《<庄子>的连动结构》、魏兆惠的《<左传>的趋向连动式及其与动趋式的关系》(2004)、钟发远的《<论语>连动结构研究》(2005)、马立春的《<三国志>连动句“而”“以”“则”使用情况考察》(2006)、郭骥的《对<左传>“而”连接的连动式的范畴化探讨》、王伟业的《<战国策>连动结构探究》(2011)等。
这些研究多从专著中找出连动式具体语料,从三个平面来探究其中的特点,偏向于连动式的基础研究,并没有找出其中蕴含共性并发现可比性语言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类型学视角:赵博源的《汉语连动式与日语相应句式的比较》(1990)及余东涛、邓嵘的《从汉语连动句的英译看英漢语句子结构的差异》(2004)、德力格尔玛的《蒙汉语连动句对比研究》(2007)和《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丛书(2014)等。
将传统的对比语言学延伸到了类型学的领域下,在类型学的视野下将汉语与日语、蒙语、法语等其他语言比较,发现了某些语言之间的蕴含共性,为宏观的、系统性的研究发现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外连动式的从底层结构研究到语法化、词汇化再到跨语言对比研究,国内从古汉语整体的结构概括性探讨到具体文献的篇目研究、总结归纳其中连动式的特点,再到不同语言或不同文献中的连动式对比,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体现了对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的思考正在慢慢深入,但是国内外研究仍有三点不足之处:
(1)连动式界定标准不明确,国内外对连动式的范围与标准的不同,造成了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如共元性问题:Aikhenvald举出“运芋头运香蕉”问题,这里芋头和香蕉都是受事宾语,重复出现,所以不是连动结构。国内学者则没有谈到这个问题。
(2)重视共时变化,缺乏历时研究。国外研究多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描写,缺少同一语言的不同时期的研究;国内学者研究连动式也多是现代汉语,或者是阶段性、专书研究,没有用历时演变的方式看问题。只有魏兆惠的《秦汉时期汉语连动式及类型学考察》(2006)及戴庆厦、邱月的《OV型藏缅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学特征》(2008)把语言演变过程用类型学角度分析。
(3)类型学视角下研究连动式在国内也是薄弱之处,类型学是以实验和观察为根据,是科学性的,是以调查语言本质为主的,多年来学者对语言的研究并不能仅仅存在于纸面上,更多的应该是把语言融会贯通起来,利用类型学的一些方法论才能用跨语言归类、语义地图模型这样的新手段去解释“旧”语言,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相信在这种方法论的视角下研究一些语法必将走入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克罗夫特.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M].龚群虎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AlexandraY.AikhenvaldandR.M.W.Dixon,eds.2006.SerialVerbConstructions:Across-LinguisticTypolog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3]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5]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6]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4):5-12+2.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