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现当代工人阶级意识的发展变化
2017-05-03汤燕红
汤燕红
摘要:我国的工人阶级发展到今时今日,其阶级意识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笔下那个时代的阶级意识,就是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人阶级意识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工人 阶级意识 变化
中图分类号:D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13-02
工人阶级意识是基于工人占有特定的社会资源状况而产生的各种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让工人作为一个整体行动起来的内在精神动力。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工人阶级意识
我国工人阶级自1919年“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运动中充分显示出了自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伍和领导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人阶级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更是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整个阶级的意识也是日益与“户籍”和“所有制”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越来越具有“身份”色彩。通过国家的意识形态宣传,上有各种政策文件“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的最高认可,下有各行各业对工人阶级的学习与拥护,人人都以成为一个工人而感到自豪。此时主要的就业渠道就是国家的计划分配,一旦成为工人,就实现了终生就业,即“生、老、病、死”都有保障。另外,国家赋予工人的全福利政策,使得工人阶级享有了一系列有别于农民阶级的特殊权利:体现在政治上,他们被尊为领导阶级,是“工人老大哥”;体现在经济上,工人被认为职业稳、收入好,享受的劳保福利俱全;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工人阶级扬眉吐气、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正是这一阶段的精神写照。
二、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工人阶级意识
到了20世纪80年代,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有点复杂,因刚刚经历了一场动乱,不可避免地带有创伤的旧痕迹;但同时又处于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大转变之中,所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动乱后,各种思想良莠不齐,特别是利己主义、金钱万能等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像瘟疫般毒化着当時的社会,人们呼唤那种人与人之间最纯净的友爱关系,渴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在此情形下,北京、上海等地的工人率先发起了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由此,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成为那个年代人民群众津津乐道并付诸行动的道德意识风尚。一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工人服务队、学雷锋小组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锋作用与先进性。
此时工人阶级的优越感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优越对于国有企业的工人来说尤为明显,“工人老大哥”的称呼响遍全国。此时工人、干部还是没有太大区别的,社会结构仍是倾向于非阶层化,虽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但改革的步伐没有迈得太快,此前沿用下来的平均主义仍然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各阶层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还没有很大区别,人们的阶层意识还是十分薄弱的。有学者研究,即使是在1991年,在经历了近10年的改革,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相当程度的分化之后,中国城市居民仍然认为人与人之间并无明显阶层差别,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后,经济体制转型也逐渐深入,在市场机制的直接作用下,企业的劳动关系从行政关系转型为经济利益关系,计划分配的就业方式被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契约化方式取代,国家对工人的永久雇佣制被国家或企业对工人的合同制取代,工人阶级的先赋性身份被打破,工人从一种身份象征转变成了职业概念。这种就业的契约化方式应当说是一种社会进步,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社会流动中的身份壁垒,增加了社会成员的选择和流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社会地位的提升。
改革开放深入后,工人的职业声望与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动,社会对工人的地位评价以及工人的自我认知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对以经济指标衡量社会身份这样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工人群体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焦虑与迷惘,尤其是对于国企下岗工人而言,导致了“相对剥夺感”[1]的产生。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工人的身份优越感渐渐弱化,阶级归属感也日益淡化,工人的新生力量农民工缺乏阶级归属感,等等。恩格斯曾说:“英国的法学家亨·萨·梅恩说,同以前的各个时代相比,我们的全部进步在于from status to contract(从身份到契约),从过去留传下来的状态进到自由契约所规定的状态。”[2]不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预言过,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人阶级的角色一定也会发生改变,从以上可知事实确实如此。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要肩负起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实现宏伟目标,必须继续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意识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刘欣.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社会学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2(1):81-90.
[2]冯同庆.中国工人阶级的命运[M].北京: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1.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