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语文教学探究

2017-05-03汪国宝

成才之路 2017年10期
关键词:潜心慧心民族文化

汪国宝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拥有善于发现的“慧心”、善于探究的“潜心”和善于创新的“匠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学习规律,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族文化;慧心;潜心;匠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9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慧心——善于发现

新年刚过,学生的笑脸还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新学期的第一次作文课,教师让学生说说春节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事例或场景,学生例举出放烟花爆竹、贴春联福字、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拜年收红包等。其中,一个学生讲述她和爷爷一起贴倒福的过程。听着学生细细的描述,教师心有所感。福文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俗文化,中国人自古就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生活即教育,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首先,精心策划,充分准备。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对爸爸、妈妈等家人进行采访,或者上网收集资料,了解如下问题:春节为什么要贴“福”,为什么要贴倒“福”,关于春节贴“福”的习俗有哪些,“福”有什么寓意,关于“福”有哪些典故或传说,有哪些跟“福”有关的成语及俗语,关于“福”的知识还有哪些。然后,要求学生半个月以后对以上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其次,汇报交流,畅所欲言。汇报课那天,由于学生准备充足以及对这一话题具有新奇感,个个显得充满自信而精神十足。学生的眼睛里,流露出与平时上课截然不同的期待、兴奋与急切的表现欲。课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后,学生们眼睛发亮,意犹未尽。再次,扩展兴趣,课外延伸。汇报交流之后,教师再利用一节班会课组织学生交流福文化。课后,教师将学生们带来的关于“福”的图片、有关“福”的手工艺品等进行一一展示。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到习作里。最后,整理归纳,编制提纲。“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扬传统文化,激爱国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将采访、收集来的有关福文化的资料进行细心整理,给整理好的材料加上名称——“中国‘福文化赏析”,并编排出目录与上课提纲、节次安排,然后教师将其定为学校校本课程“传统文化”板块的内容之一。“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语文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语文学习应该是智慧的学习。语文教学应该做到用文化传承文化,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塑造心灵。

二、潜心——善于探究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修身养性要这样,语文教学也要这样。《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文末有这样两句话:“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这两句话,通过对“30年后,老人多大年纪”“‘照样一词饱含老人怎样的情感”等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感受老人的自信、豁达,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并从老人对生活的热情中品味出老人乐观、康宁的幸福。又如,《大禹治水》一文中有这样的话:“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其中,“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等数量词,颇有深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透过这些数量词去体会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感悟大禹舍小家为大家、以国为家的幸福价值取向。

再如,在《清平乐·村居》一课中,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品味:(1)思考和探究以下内容:其一,除了三个儿子,还有很美的人吗?其二,老两口满头白发,也许牙齿都掉光了,为什么大家还觉得他们很美?美在何处呢?小结: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虽老爱常在。(2)品味“醉”字,体会词境。其一,你怎样理解“醉”字?其二,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老两口到底因什么而“醉”,“醉”在哪里?小结:是啊,幸福不仅仅是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3)想象:其一,陶醉的人只是这老两口吗?还有谁?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五口人都陶醉着,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着,我们读者也深深陶醉在其间。其二,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4)配乐朗读整首词。同学们,你们想去词中描写的村庄感受一下嗎?来,让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入美好、悠闲的田园生活,感受作者那沉醉的情感。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课文中,往往有一处或几处写得最为精彩,这些精彩之处就是文本语言的闪光点。针对这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言闪光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进行探究、品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通过反复诵读乃至背诵这些文字,学生徜徉于文章的意境之中,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

三、匠心——善于创新

“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奥托语)“人类社会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革除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和单一,变单向的授受关系为能动的多向互动,从而使学生学得更自主、活泼,使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

“福”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涵盖面非常广,伴随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它所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善终是福,宽容、友爱、平安、和谐、富强是福,平凡、勤劳、拼搏、奋斗、奉献是福,淡泊、清廉、节俭、仁善、给予是福,无私、坚定、勇敢、顽强、大爱也是福。在语文教材中,“福”文化内容星罗棋布,俯拾皆是。在课文《狼和鹿》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是:通过“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与“25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的对照,用鲜明的图文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触动学生产生以下内心体验: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深深喜爱、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惋惜。教师在引导学生按“平衡——失衡——启示”的思路总结全篇的同时,又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下三点。一是“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二是“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枪声响了25年,狼被杀掉六千多只,鹿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肆虐,森林遭到破坏。三是“启示——保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势在必行”。教师总结道: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用“平安天下,福满人间”的理念善待赖以生存的地球。这样的教学,适当地结合“福”文化,让学生从鲜活的事实中、从具体的语言文字里感悟到“福”的存在,体会到“福”的具体表现形式,领略到“福”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有滋有味,使得语文学习与文化传承自然融合。

四、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而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最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等方面都要有所作为。语文教师要拥有善于发现的“慧心”、善于探究的“潜心”和善于创新的“匠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完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研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陈明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4]吴洁.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搭建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5]王丽华,庞粟.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建设,2016(12).

猜你喜欢

潜心慧心民族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突出特色学雷锋“五老”潜心育后人
潜心筑平台 全力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