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05-03杨春妍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旅游专业培养模式

杨春妍

【摘 要】本文分析认为县级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就业具有服务基层、高度集中、岗位流动性大且工作周期短的特点;发现旅游市场对中级人才的要求也出现新的变化,即要具备服务意识与操作技能、核心职业能力、本土化专业特色;提出县级中职旅游专业培养要确定好专业定位、明确好培养目标、拟定好培养模式设计。

【关键词】县级中职 旅游专业 培养模式 核心职业能力 本土化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68-02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尤其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中级人才数量越来越大。目前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育仍然沿袭旧有教学模式,特别是县级中职学校,由于自身条件及环境所限,往往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弊端,制约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因此,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专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课题。

一、县级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就业特点

通过对旅游相关企业及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知道,县级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具有下列几类特征:

1.服务基层。大部分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从事服务操作或基层管理工作,就业方向多为宾馆、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服务于前厅、前台、餐饮、客房及基层管理等一线岗位。

2.高度集中。中职旅游专业多为具体服务岗位,其服务对象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强调岗位的服务性、技能性和可操作性。

3.岗位流动性大,工作周期短。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所就职的企业往往要求员工能够适应多工种跨部门的岗位调动,同时,其岗位变换周期较短,因此要求毕业生具备多方面知识技能。

二、旅游市场对中级人才的需求变化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旅游市场面临着市场精细化、服务产品个性化、品牌特色化、经营集团化的巨大挑战,因而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的基层服务型提高到具备优秀的专业背景和职业素养,能够进行独立的一线技能操作、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参与市场调研及产品设计、具备管理才能及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其具体包括:

1.服务意识与操作技能。由于旅游業鲜明的服务性,因此具备主动良好的服务意识、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自然成为员工素质的首要标准。可细化为端正的学习态度、优秀的职业操守、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安全意识、独立工作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设备操作及养护能力、遵纪守法的观念、服务品质意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文化及人文素养等。

2.核心职业能力。旅游业具有高度职业性,要求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具备专业旅游服务知识及技能、具有高度团队协作精神、具备灵活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持续自我学习能力,适应新技术、新岗位、新设备的变化等。

3.本土化专业特色。当前旅游企业及景区均致力于打造具有鲜明本土特色、民族特色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因此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本地区的区域特点,了解当地风俗、历史、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既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又能够满足本地区旅游市场需求的务实人才。

三、县级中职旅游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一)确定专业定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内涵正在不断外延,它已经从单纯的旅游观光发展成为观光度假、商务会议、大型展览、购物娱乐、民俗活动、人文主题等多种活动相结合的综合行业。其多样性要求中职旅游专业设置应从结构及布局方面与之相匹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改变传统高度集中的岗位培养模式,开拓多样性专业方向,例如在原有基础上尝试景区开发、会议及展览策划管理、民俗技艺表演策划等多种方向。

(二)明确培养目标。目前中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度追求升学率,尤其县级中职学校,其生源逐年受到压缩,不少中职学校转而以升学为培养目标,吸引将升学深造作为就读选择的学生,这显然偏离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无法为旅游市场提供合格的中级人才;二是片面强调就业率,过于强调单一技能的掌握。由于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基层服务的特点,通常技术及知识含量较低,甚至部分显性知识已经无需通过课堂学习便能够掌握。而当前社会已不再具有始终不变的工作岗位,新形势下的旅游市场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学习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单一的就业领域。因此,中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专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良性竞争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学生既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又具备旅游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及非技术能力,确保学生具备就业弹性及发展后劲。

(三)拟定好培养模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式设计等方面,应依据中职学校自身特点,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以职业岗位标准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职业素养,并注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产教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创新。

1.专业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专业现代化。更新县级中职学校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能力为培养本位、以就业为培养导向、以实践为培养重心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同时立足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周边景区及相关旅游市场环境,进行适合本地区旅游业人才需求的评估预测,并据此调整旅游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及布局,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

2.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应突出职业能力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既能适应社会发展及本地区经济需求,又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依据行业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设置教学项目,从职业功能、岗位要求、专业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出发,设计教学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此外,还应根据企业就业岗位群设置课程,针对不同方向分别开设各类专业课,例如酒店方向可开设中西餐服务、前台服务、酒吧服务、客房服务、会展服务等课程;导游方向可开设地陪服务、计调技巧、全陪服务、讲解服务等课程,以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的流动性。

其次,确立核心课程。虽然旅游行业岗位较多且流动性较大,但通常能够从中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专业技术,因此,课程体系应通过提炼能够反映职业岗位本质的技术作为核心课程,以此应对职业岗位群,使课程设计能够为所有专业方向的教学服务,又能够为所有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

再次,扩展专业知识。设计具有共性但带有发散拓展性质的专业课程,以此开阔学生眼界,增加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最后,强调本土化。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旅游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本土特点,适应并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发展。这要求课程体系设计突出本地区文化特色,组织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对本地区文化、民俗、历史、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商业环境等方面进行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研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专业课程。例如,柳州市三江县大力发展侗族文化,组织当地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学习侗族民俗、歌舞、乐器等,并学习侗菜烹饪,为游客展现原汁原味的侗族风情,使其成为广西旅游名县。其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为参考。

3.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特点,强调以实践能力为培养重心,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旅游企业的服务及管理,深刻了解旅游市场及企业需求,直观而系统地进行岗位实践,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实际接触工作问题,结合书本理论知识进行研究解决。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同时,组织学生对本区域景区及相关单位进行拜访和实习,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在本地区旅游发展及品牌推广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具备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传播本土文化的能力。

综上所述,县级中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本着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 琼.因地制宜构建“本土型”中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3(32)

[2]赵 珊.县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调查与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旅游专业培养模式
高职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借助多媒体提高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效率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