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中市汉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2017-05-03黄华勉

新西部 2017年3期
关键词:本区农村建设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具备一定的条件,也存在一定的需求。推进汉台区农村文化建设,应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落实具体的骨干站点,选好基层文化建设领头人,还要拓宽农村文化建设思路,创新文化样式,讲好当今农村“新故事”,并创新管理和组织方法,鼓励农村文化团体和城市专业文化团体联合与交流。

汉台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有需求,也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为政府及时介入提供了良好的时间点。只要能够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建设,就能为汉台区农村文化建设开出一片新天地。

汉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利弊分析

有利的方面

首先,常住人口相对稳定,农民收入增长,初步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汉台区作为陕南首府之地,是汉中市为数不多的以平川为主的县(区)。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规律也具有明显特点,由前几年外流打工逐步转变为就近务工、经商为主,长期离乡离土人员相对较少。本文以龙江镇为目标进行了调查,据粗略统计,该镇“夜归型”务工人员每天约3000余人,绝大部分均为18到60岁之间的青壮年。这成为本区农村文化建设一个值得发展的好舞台。

尤其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本区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战略,使本区农村经济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上长期名列全市前茅。最新的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早在2008年本区即已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878元,此后多年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此时,农村实物消费性时代已然淡出,用于交通通讯及文教娱乐、服务支出的比例相应地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其次,具有可以充分利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本区不仅历史上承担着陕南物流中心的作用,也是汉中乃至整个陕南地区文化的“小熔炉”,为本区依托汉水、汉人、汉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供了更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能力和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独特的民风、民俗作为原生态文化样板,主要集中于广大农村,成为汉中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不仅成为发展农村文化可资依托的文化积累,更成为唤醒乡土意识、打开汉中人心灵之门的钥匙。

存在的问题

首先,本区文化建设存在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快速发展的经济伴随着农村教育不断进步,年青一代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带来全面快速增张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之间的矛盾凸显,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匮乏、设施短缺的困扰。虽经市、区各级努力,积极推进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项目,也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是仍存形式单一、数量不足、种类不齐和适用性不够的问题。多数农村文化生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看电视、搓麻将、挖坑闲谝、喝酒聊天仍是基本内容,甚至赌博买码、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也借机萌芽,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这不仅影响农村经济进步,而且助长歪风邪气,毒化本区农村初见新貌的社会环境,成为区委、区政府建设陕南强区、打造“和谐汉台”和推动本区走向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因素。

其次,由于当前农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不仅热爱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掌握和熟悉类似汉中草龙、板凳龙、汉调恍恍等民间文化艺术技能的人也越来越少,人才短板成为制约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困难。

因此,政府机关积极介入不仅正当其时,而且有市场需求、也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可以唱一出弘扬正气,建设农村文化的大戏。

汉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切文化建设的本质说到底都是为人提供服务,优化社会人文环境。因此,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抓手就成为本区当前文化建设的基本突破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落实具体的骨干站点。文化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在文化发展上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制定农村中长期文化发展计划、建立随本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的文化扶持机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把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小城镇发展规划统一起来,形成相互支撑的大格局,谨防“急就章”“大跃进”。有了明确的总体设计,才能长期坚持,厚植根基,收到实效。同时,以小城镇为依托,进一步优化站点布局,适当集中、充实一些具有文化支撑点作用的骨干站点,强化设备设施实力,解决散、小、弱,补牢文化资源共享的薄弱环节,增强它们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形成拥有较大覆盖面、较强针对性的农村文化站点网络。

第二,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必须选好领头人。文化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必须重视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离开精干、有活力的人才和骨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等于水中望月。因此,一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热爱农村文化工作,熟悉农村生活,愿意长期从事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有较好文化条件,同时政治方向正确,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健康的领头人。他们是发展农村基层文化事业的“种子”,对农村文化发展起着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所以,要建立民間文化传承人制度。重视、发现具有一定影响力、掌握某种民间文化技能的人才。

同时,组织专家对民间文化进行整理。独特文化必然有独特的表现样式,它是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地方文化千百年发展的根基;也是立足汉台实际,建设本土文化的土壤。应该及时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散落在农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比较系统的挖掘整理,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必要的整理、提高、固定;大胆借助新的表现手段,推陈出新,汇入时代特色。因此,项目建设应该成为一个重要抓手,只有“土好种好”,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收获。

第三,拓宽农村文化建设思路,创新文化样式,讲好当今农村“新故事”。推动农村文化向新时代、新现实靠拢。社火、秧歌等在农村具有一定影响力,为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可以把群众关心的事、身边发生的事改编成小戏、小曲、小段子等,发挥它们批评错误、弘扬正气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当前新农村建设;把乡规民约建设纳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视野,重视乡规民约在形成良好民风、推动文化建设上的作用;依托村民学校,引进诸如党校、农业技术部门等力量,拓展文化功能,推动技术下乡,注重实际效果,凝聚人气。开展时政与农业生产新科技、新项目的学习、辅导活动,强化实际服务功能。

第四,创新管理和组织方法,鼓励农村文化团体和城市专业文化团体联合。利用党团组织、民间社团把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适当运用奖励等经济手段,调动政府和群众两个积极性,有计划地采取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开展农民运动会、社火比赛、评比等形式,助力农村文化建设;适当扶持一些具有较好实力的农村文化团体,给他们提供舞台和机会,组织他们走出来,扩大影响;利用现在城市专业文化团体重新整合的机会,推动城乡联姻,促进城市专业文化团队的设备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乡村团队的特长优势、素材优势互补,形成一批既有较好艺术水准,又有现实基础,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创作品,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的短板,形成共谋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简介

黄华勉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本区农村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